百香果藤下的致富密码:阮文与他的“果蔬同生”创新之路
阮文(左)向桂林银行客户经理介绍“共生大白菜”。 班美苏 摄
清晨的薄雾尚未散尽,浦北县安石镇阮农伯特优百香果基地已是一派热闹景象。翠绿的百香果藤蔓攀爬在整齐的支架上,藤下成片的芥菜挺着油亮的叶片,足有成人小臂长的白萝卜半掩在泥土中,引得正在田间考察的桂林银行客户经理连连称奇:“同一片地里,百香果和蔬菜竟能长得这般壮实!”
“农机手”的十年蝶变
十年前,阮文的双手还沾满机油,忙于拆卸摩托车发动机;十年后,这双布满茧子的手已托起亩产万元的“黄金藤”。2017年那个沾着春泥的黄昏,农机手擦拭拖拉机方向盘时,目光被一株“钦蜜九号”果苗牢牢攫住。月光浸透的窗台上,这个与机油打了十余年交道的汉子,借着昏黄的台灯反复摩挲钦蜜九号百香果苗,心中萌生了新的人生规划。
“乡亲们常说‘农机手的手艺在地头’,这次我要让土地见证奇迹。”阮文与妻子在质疑声中承包了30亩荒地,开始了百香果种植的旅程。凭借多年与土地打交道的经验,他精心照料着每一株百香果苗。随着种植规模的逐渐扩大,为了更好地整合资源、带动周边农户共同发展,阮文在2018年成立了安石镇阮农伯种植专业合作社,从此踏上了一条充满希望的创业新征程。
“共生矩阵”激活土地潜能
阮农伯合作社采用的是“片区管理”模式,由阮文统一垫付农资、制定种植规范,社员专注生产,合作社包销包售。这种“专业分工+集约经营”的模式,让种植户年均增收超3万元,1200亩基地年产值突破2000万元。昔日的荒地,如今已化作带动200余农户的致富引擎,长期雇工黄大姐边采收边笑:“以前守着两亩薄田愁收入,现在家门口做工月入三千,孩子学费再不用借。”
金融赋能破解“共生密码”
在百香果种植的日常管理中,阮文时常望着百香果藤下闲置的空地陷入沉思。百香果上半年种植,下半年才收成,这期间土地的闲置让他觉得十分可惜。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看到邻居在果树下种了些蔬菜,长得还颇为茂盛。这一幕瞬间点亮了他的灵感,他心想,为何不在百香果藤下种菜呢?于是,“果蔬同生”的设想在他脑海中逐渐成型。
春耕时节,正是百香果种植的关键时期,肥料购买和育苗工作都急需资金支持。桂林银行客户经理通过下沉走访了解到阮文合作社的情况后,及时伸出援手,给予了30万元的信贷支持。这笔资金如同一场及时雨,解了阮文的燃眉之急。“有了这资金的支持,我就不用担心我的果蔬计划啦。”阮文对桂林银行客户经理说道。说干就干,阮文用30亩的百香果基地试行他的“果蔬同耕”计划。结果令人惊喜,不仅百香果长势喜人,蔬菜也获得了丰收。“这波蔬菜收完,今年预计可以增收十几万”。阮文开心地对回访客户经理说道。
金晖漫过层叠藤架,阮文轻抚新结的花苞,货车满载着清晨刚采的翡翠芥菜即将启程。“土地从不辜负用心之人,当你解开束缚它的绳索,它自会舞出惊艳的丰收之舞。”远处安石镇南间村的灯火渐次点亮,宛如大地为这场共生奇迹绽放的礼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