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部领航 党员示范 群众共富
——钦北区那蒙镇探索党建赋能乡村全面振兴新实践
那蒙镇竹山村紫苏亩产1000公斤助农增收。融媒体记者 张晓冬 摄
近年来,钦州市钦北区那蒙镇以党建引领为核心引擎,通过人才驱动、技能培训、服务保障三维发力,将党组织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动能,走出了一条“支部领航、党员示范、群众共富”的乡村振兴之路。
构建“引育用储”全链条
锻造产才融合“先锋队”
“以前遇到苗木病虫害,只能去买点农药回来喷洒预防,治标不治本,但现在可以来这里咨询苗木专家,病虫害防治比较彻底了。”那蒙镇湴山村村民许宗七手里拿着一棵生病的树苗从钦北区苗木产业人才驿站走出来。这个由镇党委搭建的产学研平台,已集聚林学、农学、电子商务等领域29位专家教授,定期开展“帮建基地、帮联农户、帮拓市场”活动,为那蒙镇特色苗木产业发展“赋能添翼”。
针对乡村人才“青黄不接”难题,镇党委不仅专注吸纳专业人才入驻,还常态化做好村“两委”后备力量储备,聚焦“选、育、用”关键环节,构建全链条培养体系。重点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负责人、回乡创业优秀党员、返乡高校毕业生等群体中选拔“政治素养好、‘双带’能力好、群众口碑好、基本素质好”的“四好”人才作为后备力量。通过开设集体经济、乡村振兴、基层党建等课程提升后备力量的理论素养,选拔镇村干部进行“一对一”业务指导,为后备人才提供参与村级集体经济管理、网格员等5类锻炼机会,多维度增强村级后备力量的业务能力。
通过构建“选拔—培养—使用”闭环机制,那蒙镇建立了118名后备干部组成的“后备人才库”,其中,85后占比78%,大专以上学历达52%,全镇村级集体经济连续2年快速增长,形成人才成长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的良好局面。
创新“三单三训”新模式
激活技能强农“动力源”
春日的钦北区那蒙镇平福村番茄种植基地里,一堂“沉浸式”技能培训课正火热开展。农技专家手持量杯示范除草剂科学配比,50名学员同步实操演练,不到半小时,精准配制的药剂便整齐排列——这是那蒙镇“产业技术赋能行动”的生动场景。
针对农户产业发展中的“技术梗阻”,镇党委创新构建“农户点单—党委派单—讲师接单”三单联动机制,每月开展需求调研,梳理出育苗、嫁接等8大类共性问题,靶向开设“田间课堂”。通过“理论讲解+现场实操+成效评估”三维教学模式,有效破解种植、养殖关键技术难题70余项。
今年以来,镇党委累计开展“订单式”技能培训6场,受益农户超过300人,吸引超过1200名农户嵌入特色产业链条,实现户均年增收1.2万元。
创建“地企农联”新机制
绘就协同发展“共富图”
“我原本担心流转手续复杂,没想到村委全程代办,在村支书的协调下很顺利就签下了50亩土地的承包合同。”在那蒙镇竹山村“地广龙+百香果”种养基地,许老板指着连片的标准化种养区感慨。
针对企业土地流转“找不到门、摸不着路”的痛点,那蒙镇党委建立“红色代办”服务机制,通过地方、企业、农户三方联合,践行“需求摸排—地块匹配—政策解读—手续协办”四步工作法,累计完成土地流转4000亩。
在“党支部+企业+农户”模式的助力下,全镇15家农业企业选择在那蒙镇的土地上扩大产业规模,形成陂角大头菜、平福番茄、竹山马铃薯等特色产业链8条,创造就业岗位500多个,带动脱贫户、监测户在采收时节日均增收超过80元,不仅有效盘活了闲置的土地资源,帮助企业扩大了产业规模,还让脱贫群众真正实现“务农、顾家、增收”三不误。
党建引领风帆劲,乡村振兴展新颜。那蒙镇以党员示范岗为“红色坐标”、乡土人才为“最强大脑”、土地流转为“金钥匙”,推动人才链、技术链、产业链深度融合,激活乡村振兴“一池春水”。通过深化“党建+”模式,持续壮大苗木绿荫、番茄红火、百香果香甜的特色产业,让组织优势转化为共富实效,在壮美田园间绘就乡村振兴的时代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