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州市依靠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推进农业强市建设
近年来,钦州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指示,围绕乡村振兴重点工作,聚焦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通过抓紧抓实农业农村体制改革,稳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发展新质生产力,优化生产关系,加快农业强市建设。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稳妥推进
钦州市聚焦农村土地二轮承包到期延包工作,开展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准备工作。采取试点先行方法,在钦北区小董镇那道村开展农村土地延包整村试点,探索出无人机航拍、实地补测、二轮公示、解决“人、地变化”六大类问题等工作经验,分类指导各县(区)做好农村土地延包各项前期准备工作。2024年10月30日,农业农村部副部长吴宏耀到钦州市钦北区那道村调研土地延包整村试点工作,对我市延包试点工作成效和经验做法予以肯定。
2024年10月30日农业农村部副部长吴宏耀莅钦调研那道村农村土地延包整村试点工作
钦北区小董镇那道村土地延包整村试点-村民等待签订延包合同
设施农业用地审批程序简化
钦州市聚焦优化营商环境和破解乡村产业发展用地难题,将设施农业用地审批权限下放至镇政府(街道办),由审批制改为备案制,由当地的镇政府备案后交县(区)自然资源局以及农业农村部门审核,审核通过后在全国设施农业用地监管系统上图入库。截至去年12月底,全市已备案并完成上图入库的设施农业用地共4283宗,入库面积821.57公顷,有效保障乡村产业发展用地。
农业科技支撑不断强化
钦州市通过建设创新创业平台,夯实产业转型升级基础。先后引导企事业单位建设农业科技园区、技术创新中心、人才小高地等创新创业平台,助推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挥钦州市动物疫病防控人才小高地优势,培育创立优质长天龄土鸡品牌-“荔谷山鸡”,推进畜禽繁殖、生产、疫病防控、动物产品质量安全,已承担或参与市级及以上项目共16项,发表论文39篇,发明专利9项,完成并颁布广西地方标准2项,成果登记7项。灵山农业科技园区和浦北农业科技园区等2个自治区级农业科技园区顺利通过2024年广西农业科技园区评估。聚焦服务“一镇一品”特色产业,先后认定大红柑种植与加工、茶叶种植加工等领域技术的市级创新中心5家,2024年成功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广西特色水果创新团队百香果钦州综合试验站,拓展创新团队平台建设荔枝、香蕉等综合试验站,选育的荔枝新品种“越州红”被列入2025年度广西农业主导品种,为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示范,带动群众创业就业,助推区域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提供平台支撑。同时,大力推广先进适用技术,2024年全市推广水稻增密增穗技术86.47万亩、水气平衡栽培技术189.23万亩,助力实现粮食播种面积、产量“五年连增”。
钦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在广西农科院百项科技成果推介签约会上推荐自主品种越州红
城乡融合发展不断推进
钦州市坚持把试验区建设作为重大政治任务、重大发展工程抓紧抓实抓好,积极探索、先行先试,以三年打基础、五年见成效、十年成样板为目标,充分发挥城镇对乡村的带动作用,强化乡村对城镇的服务功能,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打造了武利镇一江两岸,丰富了群众休憩场所,提升了群众获得感。建设了武利工业园区,构建了以工带农格局,实现群众就地就近就业。探索推进农村产权和权益制度改革,深化“三变”改革示范县创建成果,持续推进白石水镇南明村+良江村的“农文旅学”融合发展项目、北通镇那新村民宿(合资合股)项目等5个农村“三变”改革示范项目。探索推进山泉水资源合作开发、土地入股充能电站项目,进一步拓宽试验区村级集体经济收入。
白石水镇良江村多功能教学大楼
支农惠农模式不断创新
钦州市围绕保障农户稳产增收,降低农户种养成本,创新探索“保险+期货”模式,推进糖料蔗产业发展。2024年,全市签订糖料蔗订单合同21358份、订单面积24.14万亩,有力推动糖料蔗订单管理信息化,密切企业蔗农利益联结关系,铸牢了甜蜜事业根基。钦州糖料蔗“保险+期货”项目成为郑州商品交易所“保险+期货”落地广西4个项目之一。据统计,项目总保费规模约210万元,为124个家庭农场、大户的2.47万亩糖料蔗提供了超过8000万元价格风险保障。项目保障周期为3个月,最终实现赔付金额超228万元,有效发挥了“保险+期货”创新模式的市场风险保障作用。2024年“桂惠贷”累计为1847户农林牧渔业经营主体提供了10.31亿元融资支持。
(编校:农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