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鸣区:55亩韭菜地“割”出幸福路
在武鸣区罗波镇板欧村,暮定水库的清泉水滋养着55亩韭菜田,这片不大的土地却涌动着乡村振兴最鲜活的生命力——它是扎根乡土的“短平快”产业,更是留守妇女、阿婆们家门口的“幸福港湾”。

每月收割时节,韭菜地旁的分拣场便成了村里最热闹的地方。约2500斤/亩的单次产量、年亩产2万多斤、亩产收入2万多元的丰收图景,配上5个月薪3000元的固定管理岗位和每斤一毛五的分拣费,让60多位留守妇女、阿婆们早早赶来。她们围坐成圈,指尖在翠绿的韭菜间翻飞,理菜的动作娴熟利落;嘴里唠着家长里短,讲着板欧村流传千年的骆越古事,笑声混着泥土香、韭菜香,在田埂间和村落里久久回荡。“不用去城里奔波,在家门口就能挣钱,还能和老姐妹一起说话解闷,感觉自己浑身都是劲,日子过得有滋有味!”欧阿婆攥着刚领到的工钱,眼角眉梢都堆着笑——这钱不多,却是靠自己双手挣来的底气,更是“被需要、有价值”的踏实温暖。

“咱板欧村有好水好土,发展韭菜产业,既要让土地生金,更要让乡亲们受益。”韭菜基地负责人欧老板道出了产业扎根乡土的初心。这片韭菜地,算的是“生态账”,借暮定水库之利、守沃土之优,让资源变资产;算的是“民生账”,不用留守乡亲背井离乡,不用舍弃家庭,家门口的几分力气,就能换来稳定收入;更算的是“乡情账”,它像一根纽带,把平日里冷清的村庄拧成了“大家庭”,让孤独的留守时光,变成了有陪伴、有欢笑的幸福日常。
一茬韭菜青,一季丰收暖;一次分拣忙,一段乡情长。板欧村的55亩韭菜地,以“小产业”撬动“大民生”,用最接地气的方式,写就了乡村振兴的生动注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