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十四五” 宾阳农业发展成效显著
秋分时节的宾阳大地,稻浪翻滚金穗沉,大棚翠绿瓜果香,标准化鸡舍里禽鸣阵阵,中药材基地中耕耘正忙。“十四五”期间,宾阳县坚持农业强县战略,以科技为翼、以产业为脉,推动农业实现从传统种植到智慧转型、从单一生产到三产融合的跨越式发展,交出了一份“总量增长、品质提升、效益凸显”的亮眼答卷。据统计,仅2025年上半年,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31.61亿元,同比增长5.0%,增速较上年同期提高1.8个百分点,农业已成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坚实支撑。

粮安根基夯实:地标品牌引领产能跃升
作为广西粮源基地县,宾阳县始终把粮食安全放在首位,以“古辣香米”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为核心,构建从种到销的全链条保障体系。“十四五”期间,全县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2024年投入中央及自治区资金7313万元,新建高标准农田22万亩、改造提升0.5万亩,为粮食生产筑牢“良田”根基。同时通过南宁市早稻“看禾选种”示范项目、农业科技人员“揭榜挂帅”等举措,集成推广水稻高产高效技术模式,推动优质水稻种植面积占比超95%。如今,古辣香米种植面积稳定在85万亩,培育20亩以上规模种粮大户1500户,建成从工厂化育秧到烘干收储的全程社会化服务体系,稻米仓储能力突破30万吨。2023年,古辣香米产业综合产值达36.8亿元,成为带动农民增收的“金色支柱”,与“黎塘莲藕”等地理标志产品共同构筑起宾阳特色农产品产业矩阵。

特色产业爆发:多元布局激活乡村动能
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宾阳县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养产业,形成“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多元发展格局。蔬菜产业持续发力,2025年上半年收获面积26.01万亩,产量47.94万吨,同比增长4.0%,其中思陇镇岩植高效智慧蔬菜大棚的水果黄瓜实现年亩产2万公斤,年收入超180万元,成为设施农业的标杆。

中药材产业异军突起,作为全区首批区级中药材示范基地,2024年全县种植桂郁金、天冬等20多个品种,面积达2.26万亩,年产干货3726吨以上。大桥镇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发展郁金、莪术种植,思陇镇建成自动化中药材趁鲜加工项目,黎塘工业园区的金恩药业以“线上+线下”模式实现月销售600万元至700万元,形成“种植-加工-销售”全链条发展态势,黄冠天冬示范基地更入选广西定制药园。
畜牧业成为增长新引擎,2025年上半年生猪出栏32.99万头、家禽出栏1082.36万只,同比分别增长8.6%和12.0%。洋桥镇益海晨科蛋鸡养殖项目二期投产后,拉动禽蛋产量同比增长118.4%,2024年实现产值1.72亿元;和盈农牧标准化鸡舍通过智能控温、自动喂料等技术,可年出栏肉鸡250万羽,产值约8000万元,龙头企业带动下的规模化养殖模式成效显著。

科技赋能转型:智慧农业改写生产逻辑
“十四五”规划期间,宾阳县以科技为笔,改写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在农机化领域,争取自治区资金260万元支持区域性水稻产业中心建设,升级育秧、烘干、仓储等设施,全县新型农机服务组织配备了植保无人机、高速插秧机等现代化装备,推动农业生产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
在种养环节,科技元素渗透到田间地头:畜牧养殖场实现喂料、控温全智能操作,智慧大棚通过精准调控光照和水肥提高产量,中药材种植基地依托技术指导实现标准化生产。同时,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等强农惠农政策落地见效,撂荒耕地治理有序推进,良种、良法、良机、良制的“四良配套”体系逐步完善,让传统农业加速向现代化、智能化转型。

产业融合增效:利益联结共享发展成果
从“卖原粮”到“卖产品”,从“单一产”到“全链条”,宾阳县通过产业融合延伸农业价值链条。在加工端,大米加工企业发展到29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4家,拥有注册商标152个;中药材加工实现从“药材”到“药品”的升级,产品获得香港优质“正”印认证。在销售端,黄金百香果、槟榔芋等特色农产品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全国,武陵镇大岭村槟榔芋亩产价值达7000元至9000元,黄金百香果亩产值超2万元,实实在在鼓起了农民钱袋子。“公司+农户”“合作社+基地”等利益联结机制不断完善,广西三丰现代农业有限公司通过免费提供种苗、技术指导等方式,带动农户扩种中药材5000多亩,实现企业与农户互利共赢。农业与加工、电商、服务等产业的深度融合,让农民在产业链增值中获得更多收益,共享农业高质量发展成果。
站在“十四五”收官的关键节点,宾阳农业正以“稳中有进、质效双升”的态势阔步前行。从稻浪滚滚的田野到机器轰鸣的车间,从智慧大棚到电商直播间,一幅以粮为基、特色兴农、科技赋能、融合增效的乡村振兴画卷在宾阳大地徐徐展开。随着“桂郁金之乡”等品牌建设持续推进,宾阳农业将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更强劲的动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