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市武鸣区:人才活水润非遗 壮文化瑰宝焕新颜
金黄的糖浆在铜锅中翻腾,氤氲的蒸汽裹着蔗香弥漫作坊。当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李桂青将一勺琥珀色的府城古法红糖盛入模具,镜头记录下的不仅是千年技艺,更是一个城区唤醒文化基因的生动缩影。在南宁市武鸣区,一场以人才为引擎、以产业为舞台的非遗传承变革正蓬勃展开——通过探索创新“人才+非遗传承”可持续发展路径,让壮文化瑰宝在新时代绽放灼灼光华。
武鸣府城红糖制作技艺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李桂青在央视《非遗里的中国》节目中展示红糖制作技艺。
非遗进校育青苗
绣针挑起传承星火
“这朵石榴花寓意着多子多福,针脚里藏进了祖祖辈辈的祝福。”在南宁师范大学那锦制作技艺选修课上,武鸣壮族服饰项目市级代表性传承人陆兰珍在认真地传授彩绣技艺。同时,她还打造陆斡镇卢覃村纳福彩绣产学研基地,承办“我在文明村学非遗”等活动,为广大学子提供丰富多彩的壮文化非遗研学体验。“非遗不只躺在课本里!”基地非遗志愿者、南宁师范大学李宗武同学眼睛发亮,“亲手展演壮族婚俗的喜庆热闹,把壮文化的根脉讲给四方来客听——这份‘活态传承’,比课堂更鲜活、更有劲!”
农村留守妇女在武鸣覃签壮族非遗传承教育基地学习非遗技艺。武鸣区委宣传部 供图
学生志愿者和“壮家绣娘”在覃签壮族非遗传承教育实践基地向群众展示特色文化产品。梁挺 摄
近年来,武鸣区以“非遗进校园”破题传承断档,打造可持续的非遗人才孵化机制。在南宁师范大学(武鸣校区)成立非遗传习共建基地,开设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上“选修课”活动,开展手工刺绣、民族服饰设计、文创产品开发等学习实践活动,通过非遗技艺培训、学生创业孵化等方式,推动非遗“活态传承”。
武鸣区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多名代表性传承人到高校开展“非遗进高校”活动。武鸣区委宣传部 供图
为进一步培强育优更多非遗人才,武鸣区还组织编写《壮民俗》等图书及教材10余本,摄制武鸣柠檬鸭制作技艺等非遗教学片3部,不断充实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才培育教育教学资源。“当00后开始痴迷祖辈手艺,文化血脉就有了新载体。”南宁师范大学旅游与文化学院院长段文军见证着身旁青春身影的蜕变。
传承基地燎薪火
乡音解码千年技艺
“腿再抬高点,腰再弯下去。对,跳起来身子要摆正、马步要稳健、敲棍要准确。”在锣圩镇玉泉村传承基地舞台上,壮族骆垌(师公)舞县级代表性传承人邓成峰边说边舞,给前来采风实践学习的学生指点舞步要领。邓成峰的普通话中带着浓浓的壮语韵味,他指着基地保存的骆垌舞手抄唱本感慨:“老手艺用乡音讲才入味!”基地里,现存的咸丰年间道袍上,两只腾云祥龙依旧威风凛凛。
代际相传的薪柴不断,技艺之火才不会熄灭。武鸣区大力实施代表性传承人培养计划,通过开班培训、师徒传带、技艺展示等活动,在传承基地不断吸纳“非遗学徒”。目前,武鸣全区拥有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28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32名,建成非遗传承教育基地32个。在各中小学校打造壮汉双语教学点13个,7所学校挂牌“尼达妮”合唱团培训基地,让壮族文化基因通过旋律浸润青少年心灵,推动非遗传承在校园沃土中生根发芽。
“孩子们在学校讲壮语、学唱山歌、画师公脸谱、抛绣球、打陀螺,浓厚氛围让孩子们真心爱上壮文化,不少孩子更是主动要求学习非遗技艺。”南宁市武鸣区太平镇庆乐小学教师李红兰说。
“三月三”期间,庆乐小学的学生们带着自制的师公脸谱表演师公舞。武鸣区委宣传部 供图
产业融合闯新路
老手艺捧起“金饭碗”
红娘红糖加工坊里,古法熬制的红糖推出了姜糖、桂花等多种新口味,深受消费者喜爱;纳福彩绣手工坊内,传统纹样创新应用于箱包、饰品,线上线下销售火爆,成了特色 “武鸣礼物”;在五色糯米饭制作技艺传承基地,前来参观的学生们了解了五色糯米饭的制作全流程,被五色自热糯米饭、五色五方棕等新产品深深吸引……“老手艺得装进新饭碗!”李桂青舀起一勺糖浆,金丝缕缕中映照产业新生。
壮族五色糯米饭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潘红华和她创新开发的糯米饭产品。广西新闻网伍怡霏 摄
自热五色糯米饭。广西非遗协会 供图
“人才链”托举起“产业链”。武鸣依托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才技艺优势,着力打造集线下制售、电商销售、文化传播于一体的特色文化产业,建成手工红糖生产加工产业示范园、五色糯米饭产业技术创新中心等创新创业平台,形成“纳福彩绣”“红娘糖坊”等一批特色文化产业品牌,创新研发速食榨粉、自热五色糯米饭等特色文化产品近10个,切实推动特色文化从“活化石”变身“活产业”。
据了解,武鸣区聚焦产才融合,扶持培育特色文化产业企业6家、个体户和小作坊超100家,吸纳300余名农村留守妇女和脱贫人口就业,人均年增收3万余元。“在家门口的红糖加工坊里煮红糖,一个月就能赚5000-6000元。”守着老手艺过好日子的踏实感,让李桂超的脸上漾开深深的笑意。这笑容,便是非遗赋能乡村经济最生动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