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粒米”到“一条链”的协同跃迁——上林县产业升级激活发展新动能
初秋的上林,产业发展的热潮在这片土地上涌动。今年以来,上林县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大米、电子信息、花卉等产业协同发力,产业集群效应持续显现,县域经济的韧性与活力日益凸显。
在上林县万亩垌香米产业示范区里,沉甸甸的稻穗在风中掀起一层又一层金色稻浪,丰收的气息扑面而来。“这里种植有‘广粮香2号’等优质常规稻香米品种,亩产稳定超500公斤,煮出来的米饭油亮清香,是珠三角、京沪等市场的‘香饽饽’。”示范区负责人介绍,目前已开镰收割,新米将通过冷链物流直供全国各地。
上林大米能畅销全国,全产业链品控是秘诀。在白圩镇朝韦村现代化育秧基地,智能温控系统像“精准保姆”,呵护着每株秧苗的生长。这里培育的秧苗抗病虫害能力与成活率“双提升”,年供应能力达2万亩,为源头品质把控设下“第一道关卡”。更让农户安心的是,基地统一供种育秧,成熟后由大米加工厂保底价收购,实现“育秧—种植—收购”的闭环,让耕耘有了稳稳的保障。
在上林县万亩垌香米产业示范区,农户忙着收割稻穗,新米将通过冷链物流直供全国。 (上林县委宣传部供图)
“去年全县水稻播种面积达36.41万亩,县内四大主产区已成为优质稻米核心区。”上林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蒙茂昌介绍,如今上林县有配置先进加工设备的大米加工企业18家,年实现大米精细化加工达28万吨,日烘干能力达1096吨,拥有2200立方米冷库与5万吨仓储容量,已构建起“从田间到货架”的快捷网络。
离开稻田,记者来到广西元丰新型材料有限公司,感受传统制造业的“智能蝶变”。车间内,一条自动化生产线正在高效运转:从原木削片、刨片、干燥、筛分、拌胶,到精准铺装、连续热压、后处理等全流程,均由智能系统精准操控。
“我们引进世界先进设备,构建全自动化刨花板生产线。”该公司总经理陈帆介绍,企业部署的智能设备实时监控系统,可对生产线进行24小时全方位监控,实现问题精准定位与快速处置,显著缩短维修时间,提高生产效率和设备利用率,推动工作模式由传统的“人盯设备”向高效的“屏端管理”转变。
智能化转型带来了显著的提质、增效、降本成果:相较于传统板材生产企业,产能提升了30%,产品不良率降低了25%,能源利用率提高了20%。今年上半年,该公司实现产值约1.75亿元,同比增长57%。接下来,该公司将启动技改升级工作,全力向全年生产目标冲刺。
从一粒米的“全链升级”,到一块板的“智能蝶变”,上林产业协同的活力处处可见:花卉产业园里,智能温室的蝴蝶兰通过电商销往全国市场;特色民宿凭独特设计吸引八方游客,激活乡村旅游……各产业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筑良性循环的产业生态。
“我们正全力推动产业集群提质增效,既做强‘上林大米’‘元丰新材’等龙头企业,也培育配套中小企业,形成‘抱团发展’的良好格局。”上林县发展改革和科学技术局局长曾添龙表示,将持续以产业协同为抓手,“强龙头、育中小”,推动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同时优化营商环境、强化要素保障,坚决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任务。
目前,上林县正锚定“三个三”目标奋进:工业对经济的拉动力支撑占比超过30%;规上工业企业数量达到30家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30亿元,同时打造10亿元木材加工、10亿元电子信息、10亿元饮用包装水及饮料产业等3个10亿元产业链,让各产业协同发力,为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