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城市渔仓”到市民餐桌——陆基圆池养殖完善渔业全产业链
当清晨第一缕阳光洒向明阳现代渔业创新示范中心,205个陆基圆池1.2万个数据节点闪烁于智能大屏。技术员黎遗富轻点触控台,十余台增氧机随即切换至节能模式。
“过去遇到突发状况必须现场解决,现在一部手机就是移动控制站。”黎遗富切换界面,设备运行轨迹一目了然。
智慧赋能开新局,广西国控集团下属明阳农场公司开辟脆肉罗非鱼赛道,通过打造“城市渔仓”和国家级良种中心,完善渔业全产业链。
明阳农场公司现代渔业创新示范中心陆基圆池的罗非鱼。 杨灵烨/摄
罗非鱼“游”出新天地
在明阳农场公司的“城市渔仓”,罗非鱼过上了“五星级生活”:单独控料、控水、控气、控温、控疫,陆基圆池通过通风降热和室内保温处理,一年四季鱼满池。
“当水质指标偏离安全阈值,系统会发出警报,养殖人员的手机就会接到提示。”黎遗富介绍,这里的实时水质监测系统能监测水体中的溶氧量、氨氮含量、pH值、温度、电导率等指标。
通过精准调控饲料配比,脆肉罗非鱼的蛋白质含量较传统养殖提升15%。这项技术突破源自明阳农场公司与广西水产科学研究院产学研合作。“我们的鱼入口弹牙又不失鲜嫩,在区内外市场比普通罗非每斤贵5—8元。”明阳农场公司渔业分公司经理陆地介绍,以蚕豆、中草药饲料喂养实现肉质脆化,借助区域内龙潭水、深井水、大王滩水库3个水源保障,成功破解肉质改良难题,荣获“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证书”。
自治区渔业病害防治环境监测和质量检验中心检验检测报告显示,中心5月29日送检的鲜鱼未检出氯霉素、诺氟沙星等。
广西陆基圆池数量产量均位居全国第一,科学养殖让土腥味、兽残、尾水处理痛点不再。
养殖大棚外,三级生态净化池里的狐尾藻随波摇曳,智能曝气机正根据水质变化调节工作频率。依托一体化循环水系统和生态大循环系统,经过净化处理的尾水不但可以重回养殖桶重复利用,还可以成为稻田、果园、花木基地的生态肥水,不仅使养殖用水重复利用率达85%,更实现了尾水排放参数全程可追溯。
零下196℃锁鲜进万家
对品质的极致追求,还延续到了明阳“垦小鲜”预制菜加工厂。
走进4000平方米的洁净车间,自动化切片线正在上演“刀尖芭蕾”——机械臂将整鱼精准定位至传输带,自动化刀具上下起落,银光闪过,鱼肉瞬间分离成2.5厘米的透光鱼片。
“鱼片的厚度可以根据客户的需求进行调整。”技术员紧盯着监测屏幕,液态氮形成的白雾在传送带间流淌,温度传感器显示鱼片中心温度稳定在-18℃。
“加工厂引进了零下196℃液氮速冻隧道锁鲜技术和双螺旋隧道速冻保鲜技术,早上7时运送过来的脆肉罗非鱼,经过20道工序处理,每一道工序都能体现在智能监控溯源体系平台上,确保每一份产品都是安全的承诺。”明阳“垦小鲜”预制菜加工厂负责人黎灿阳表示,加工厂配备了国内外先进自动化、数智化生产设备,实现原料在线智能称重、分拣验收、自动去鳞、切片。同时,对每批次原料及产品实行严格的兽残检测,并与在线金探与检重剔除系统等智能化设备配合组成多重在线可视化监测控制系统,全力确保出厂产品安全。
在科技加持下,明阳农场公司目前已开发桂非脆鱼片、金汤酸菜鱼、桂非酸脆鱼、黑鱼片等18款预制菜产品,其中桂非脆鱼片肉质晶莹透亮、鱼片无刺、鲜美脆弹、无土腥味,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百分比、氨基酸总量等指标均优于同类产品。
水产品实现精准供应
市场调研显示,传统的水产品购销关系以分散的养殖户和个体商贩为主,存在供应不稳定、质量参差不齐、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养殖户受自然环境、养殖技术等因素影响,水产品产量和质量波动较大;同时,个体商贩的销售渠道有限,难以实现水产品快速流通和广泛覆盖。
为解决这一难题,明阳农场公司充分发挥国企担当,经过近1年的规划布局,“城市渔仓”购销新模式应运而生。这是一个集中化、标准化的水产品供应平台,通过富含科技含量的暂养净化技术和完善的销售网络,实现水产品向城市端精准供应。
不仅如此,明阳农场公司立足周边村镇资源禀赋,大力引导农户依托自有池塘发展罗非、乌鳢等鱼种的养殖,通过办培训、送服务,切实把养殖模式和技术推广到周边养殖户,辐射南宁市江南区吴圩、延安、苏圩等镇,以及附近村落。通过不断扩大新型生态渔业养殖规模,公司走出了联农带农、助力乡村全面振兴新路径。
“现在用手机养鱼,就像技术员24小时在线。”那楞村脱贫户黄大伯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我们把数字技术融入每个环节,用智能系统的‘小投入’换来全产业链提质增效的‘大产出’,进一步夯实现代农业产业根基。”明阳农场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张怀强表示。
夜幕下的养殖基地,无数传感器仍在静静工作。这些闪烁着蓝光的智能设备,恰如现代农业星辰大海中的点点渔火,充满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