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市“研 种 推”协作 助力粮油单产提升
粮食安全,“国之大者”。在新一轮粮食产能提升行动中,南宁市农技部门整合多方资源,构建“科研团体+种业企业+推广部门”服务机制,助力2025年粮油作物单产提升取得显著成效。
一、强化科研引领,赋能单产提升的“动力引擎”
南宁市依托高校和科研院所集聚的科技优势,聚焦粮油作物高产高效关键技术,围绕水稻增密增穗、大豆玉米合理密植、马铃薯高产高效种植等方面,积极开展单产提升技术探索和联合攻关,推动科研成果向生产实践转化,加快粮油高产技术熟化到地块。
在水稻方面,南宁市农技站与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广西水稻研究所协同,在主产县区实施水稻高产攻关项目,探索水稻高产新模式。在玉米大豆方面,联合四川农业大学、广西农科院等单位创建粮油高标准示范基地,并立足南宁实际,结合全国推广经验,在武鸣区等地开展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试验示范。6月中旬自治区大豆油料产业高质量发展研讨会召开,来自区外的行业“大咖”来到基地交流指导,为单产提升、技术完善提出专业建议,进一步推动科研成果有效转化。在油菜方面,协同国家油菜试验桂林站、贵州大学等单位,引进38个收籽油菜新品种开展试验示范种植,筛选出一批适宜种植的品种。此外,南宁市农技站还加强与山东农科院、广西热作所、广西大学等单位合作,开展马铃薯、小麦、木薯、红薯、南瓜等作物的新品种试验示范,积累品种材料和技术应用数据。结合试验示范数据成果,分作物制定单产提升技术方案和种植技术图集,为全市作物生产提供科学指导。
二、提高良种应用率,为夯实单产提供“核芯”支持
南宁市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与种子企业紧密联动,加强粮油作物品种选育和推广。重点推广高产优质水稻、耐密高产玉米、高油高产大豆等优良品种,同时制定农作物主推品种和主推技术清单,良种良法应用率达到95%以上。
南宁市农技站与武鸣区星火农业科技公司在武鸣区城厢镇协同建设水稻品种展示基地,开展品种选育和适应性评比,助力水稻科研成果转化。2025年种植展示水稻品种120个。
马山县深化与中国农科院国家南繁研究院、华南农业大学、广西农科院等10多家科研院校(所)开展合作,吸引广西兆和种业、广西绿海种业、广西青青种业、广西万川种业、广西先迪农业、南宁良农种业等多家种业企业进驻发展,共同建设玉米制种基地,推动良种本地化繁育和推广。2025年上半年马山县制种面积达1.2万亩,成为自治区重要的玉米制种大县。
三、优化农技推广服务,助力单产提升落地见效
为了让科研成果和优良品种真正转化为生产力,今年以来南宁市农技部门强化市、县、乡联动,围绕粮油大面积单产提升目标,推进水稻增密增穗、水稻玉米高产攻关、马山县玉米单产提升整建制推进等单产提升重点项目实施。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不断加强高产技术示范推广,完善“揭榜挂帅”与包保服务机制,全方位为粮食单产提升注入新动力,加快提升农技推广服务质量和效率,挑起“藏粮于技”的农技担当。
创新农艺农气融合服务,南宁市农业农村局和南宁市气象局成立“气象为农”服务联盟,凝聚各学科专家智慧,组织技术小组下沉一线开展农技服务,指导种植主体运用气象AI辅助调整农事生产活动,创新应对干旱等恶劣气候。部门联合定期发布《南宁市农业气象信息》、《南宁市农业气象灾害风险预警》,通过公众号动态发布,定点短信通知种植大户,提升服务知晓率。
南宁市2025年计划种粮640.737万亩,产量力争突破214.34万吨,“研、种、推”联动工作机制的不断完善深化,为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提供坚实支撑,为保障区域粮油安全注入持久动力,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夯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