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莓”香乐韵动山乡——马山县2025年乡村嘉年华·蓝莓音乐汇举行
游客在蓝莓采摘竞赛中体验采摘乐趣、满载而归。叶子榕 摄
5月的马山,群山如黛。在马山县乔利乡苏博村大娥屯蓝莓基地,成片的蓝莓树缀满蓝宝石般的果实。5月17日傍晚,以蓝莓为媒、以音乐为桥的“‘莓’好生活‘乐’动马山”乡村嘉年华·蓝莓音乐汇在暮色中拉开帷幕。这场为期半个月的农文旅盛宴,既是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也是新时代田园牧歌的创新演绎。
蓝莓园里的音乐狂欢
5月17日19时整,灯光点亮蓝莓园,蓝莓音乐汇正式拉开帷幕。舞台、观众席皆以蓝莓丛为背景,营造出沉浸式的视听体验。AIR乐团以一曲《给我一瓶魔法药水》点燃全场,主唱的摇滚嗓音与电子乐完美融合,引发观众阵阵欢呼。广西本土女子组合MIYA带来的《春江画》,将流行唱法与山歌巧妙结合,灵动的舞蹈与悠扬的旋律相得益彰。
国际元素的加入为音乐汇增添了别样风情。越南歌手裴香银用中文演唱《靠近》,清甜的嗓音如清泉流淌;菲律宾歌手伊丽莎带来《多远都要在一起》,深情的演绎让观众沉浸在音乐共鸣中。
当永夜极光乐团奏响《夜空中最亮的星》时,全场观众挥舞着荧光棒,与舞台灯光交相辉映。最后,在乐队的带领下,数百名观众齐声合唱《开心往前飞》,歌声响彻夜空,将活动推向高潮。“蓝莓和音乐的结合,给人带来惊喜。在蓝莓园里边吃蓝莓、边听音乐,比室内演出多了份自由和乐趣!”游客谢女士说。
土地上的新农人故事
活动还有蓝莓采摘竞赛环节,提着篮筐的游客在轻快的民乐中体验采摘的乐趣。
“果霜是天然糖衣,颜色越深甜度越高。”大娥屯村民杨昌芬指导游客采摘时说。杨昌芬以前四处打零工月收入不过千元,通过家门口就业,如今已是基地蓝莓管护能手,每月固定工资2500元,还能照顾家里老人和孩子。
3年前播下的“希望之种”已结出丰硕果实。“别看果实小巧,花青素含量、甜度比普通品种高。”马山县宏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农业发展部经理韦苑介绍,基地周末日均接待游客超500人次,鲜果供不应求,新的采摘工人正在加紧培训中。
浙江蓝元素公司技术顾问傅杰见证了科技赋能的成果。“通过科学种植,亩产从试种期的400公斤跃升至1500公斤。”他介绍,该品种蓝莓已被列入新食品原料,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保健品和化妆品领域,公司已生产出蓝莓花色苷、蓝莓红酒、蓝莓白酒、蓝莓果干等深加工产品。
从传统农户到技术工人,从鲜果经济到全产业链开发,新农人用智慧与汗水,将曾经的荒山坡变成“蓝莓银行”。
产业链上的共富密码
在马山,石缝里长出金银花,红土地上结出蓝宝石。在这首乡村振兴协奏曲中,传统与现代、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共鸣,正谱写新时代田园诗篇。
2021年,马山县在喀斯特地貌上找到破题密钥——依托昼夜温差大、土壤富硒等独特优势,引进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在全县适宜区域铺开蓝莓规模化种植。
自2023年创新推出蓝莓音乐汇以来,“浆果经济”与文旅产业碰撞出奇妙火花:蓝莓基地5·20“脱单”、蓝莓采摘、蓝莓产品展销等多项活动,吸引游客纷至沓来。3年间,20个共2329.54亩的蓝莓基地落地,857户农户通过土地流转、劳务用工端稳“蓝饭碗”,户均年增收超4000元,成为产业链的受益主体。2025年全县蓝莓鲜果产量预计达420吨,产值突破700万元,较3年前实现翻番。
“音乐汇不仅是一场视听盛宴,更是马山推动农文旅融合的生动实践。”马山县林业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韦忠儒介绍,通过“蓝莓+音乐+旅游”的模式,马山正以小蓝莓撬动大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未来,马山县将新建设施蓝莓基地2个共600亩,引进科技公司建设西南地区蓝莓新品种选育基地,建立蓝莓全产业链加工厂,并研发生产蓝莓产业衍生品,打造马山蓝莓品牌,提高蓝莓附加值,充分发挥蓝莓产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
山风掠过蓝莓丛,携着果香漫向远方。曾经“望天收”的石漠化片区,如今每颗蓝莓都在讲述着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生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