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宁市邕宁区蒲庙镇光和村田间一片忙碌景象,村民们正抢抓早造水稻的种植。然而,自去年九月份以来,邕宁区降水持续偏少,长时间的水田干旱给水稻等农作物种植带来了严峻挑战。

管道分布在农田各田埂上 梁慧平 摄

抽水到农田进行灌溉 李欣辰 摄
面对旱情,光和村村民们自发行动起来。村民们纷纷搬出家中的抽水设备,连接起长长的水管,从附近水域抽水灌溉干涸的农田。农田与水域之间的道路下方每隔一段距离设有管道孔,为抽水作业提供了便利,水管得以顺利穿过,将浇灌用水引入农田。“风调雨顺是老百姓的期盼,遇到干旱天气我们也有自己的应对,不会干等着下雨的,这水稻可关系着一家人的生计,只要人不偷懒,办法总比困难多。”农户黄大姐一边摆弄着抽水设备,一边感慨道。抽水作业并非一劳永逸,当前天气条件下,每隔一两天就需抽水一次,以维持稻田所需水位。在抽水后的湿润田地上,农民们弓着身子,熟练地插下一株株嫩绿的秧苗,播撒着丰收的希望。

喷洒中开始新一轮插秧工作 李欣辰 摄

土地完全被水覆盖后用机械开始犁地 李欣辰 摄
为应对旱情,光和村村委积极行动,鼓励农户自力更生,共同对抗干旱。光和村支书黄炳定表示,“水稻产业是我们村的支柱,关系着家家户户的生计。面对这次旱情,我们一方面鼓励大家自力更生,一方面我们也在积极协调各方资源,争取为大家的抽水灌溉工作提供更多支持。”蒲庙镇农服中心技术人员也经常深入田间地头,了解农户需求,提供技术指导,协调解决抽水灌溉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面对干旱,蒲庙镇人民政府大力举措,积极应对,在沿八尺江等水域启用了数十座电灌站和山塘水库,作为农户抽水灌溉的“能量补给站”。紧盯水利灌溉设施运转情况,对光和村、良勇村、联团村和新生村的电灌站及设备开展了维修工作,保障水利设施正常运行,成为农户抗旱保耕的坚强后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