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市江南区打出硬核“组合拳” 扎实推进春耕生产
南宁市江南区抢抓农时、开足马力,从农耕文明到智慧农业示范区,从党员干部的“田间办公”到新农人的“直播带苗”,以“硬核政策+创新模式+全民参与”的组合拳,扎实有序推进春耕生产。2025年,全城区计划播种粮食22.5万亩、蔬菜18万亩,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71.76%。
一、政策护航,织密春耕“保障网”
作为南宁市“菜篮子”工程核心区,江南区以“开局即冲刺”的姿态,构建起“资金+技术+设施”三位一体的春耕保障体系。一是统筹资金精准滴灌。2025年,江南区统筹安排春耕生产资金,用于推广智能农机具购置补贴,按照补贴标准,给予农户购买插秧机、植保无人机等设备补贴。统筹谋划2025年财政衔接乡村振兴资金项目,计划投资6000万元,用于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完善农田、水利等设施建设。继续投入高标准农田改造,逐步推进耕地“小块并大块”,争取上级资金实施 2025 年江西镇扬美村 2 个小型农田水利项目。二是技术下沉破解难题。与广西兆和种业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建设兆和种业现代种业提升项目,每年可新增育成优质杂交水稻品种1-2个,年可推广优质杂交水稻30万亩。建成安桂水产良种繁育基地项目,成功培育多个品种鳜鱼引种繁育。春耕期间组建技术服务队。由农业农村局牵头,下沉到各镇(街道)、村(社区),负责指导农户有序开展春耕生产。三是科技支撑全程护航。加快推广“拖拉机+旋耕机”一体化农机、植保无人机等农机装备水平,不断提升机械化作业水平,截至目前,江南区已完成农作物播种36.07万亩,农机技术推广惠及农户超2000名,为春粮丰产增收打下良好基础。同时,用好卫星遥感、无人机航拍、“邕护田”APP等技术手段,贯彻“人防+技防”理念,及时对问题线索进行整改,用数据上图落地来推动基层田长和网格员常态化、实质性巡田。
江西镇进行机械化种植
二、链式联动,激活产业“动力源”
江南区以“延链、补链、强链”为抓手,推动农资供应、生产服务、市场销售全链条协同发力。一是农资保供“不断档”。
依托吴圩机场、海吉星、江南客运中心等现代网络物流体系,建立健全“城区+镇级+村级”三级供应网络,确保农资保供“不断档”。建立农资供应资源精准调度机制,整合农资供应为农民供应平价低价农药、肥料、饲料、种子、种苗等农业生产资料。形成部门间稳定顺畅沟通渠道。实现农资供需信息共享。二是社会化服务“全覆盖”。培育和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运作,提高农村社会化服务水平。利用南宁市南曦朝阳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南宁市江南区甜美岜西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等强镇、强村公司平台,实施车辆租赁服务、农产品冷库、耕地保护、工程建设等领域等社会化服务,助力春耕生产有序推进,保障粮食安全生产。三是产销对接“零距离”。打造“线上+线下”双通道销售体系。加强与华润万家、北京华联等超市签订蔬菜保供协议。动员农户、农业企业通过在抖音、淘宝等网络平台进行直播带货。依托海吉星国际物流中心,开通农资销售渠道,推动江南区农副产品远销国内外。江南区2025年1月—3月农产品网络零售额14.7亿元,同比增速16.5。
三、干群同心,共育田野“新希望”
凝聚党员干部、农技专家与农民群众力量,合力保障粮食安全生产。一是党员先锋冲锋一线。严格落实粮食安全生产党政同责,落实国家新一轮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城区区委书记及分管领导定期深入苏圩镇、延安镇、吴圩镇等基层调研指导,深入田间地头实地察看农作物生长状况,详细了解种植规模、养护管理、发展规划等情况,协调解决种植户存在困难。二是新农人引领技术革命。组建由“科技特派员+农技专家+村干部+种粮大户”组成的农技指导小队,深入60个行政村开展技术帮扶,提供在创业、产业发展、技术推广应用、生产经营和市场营销等方面的指导服务,同时在帮扶过程中及时解决农户在生产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不断提高农民利用现代科技种养殖水平,成功培育新农人。三是传统农耕焕发新生机。将千年农耕文明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利用百姓小舞台、村晚等文艺会演,通过壮族春牛舞民间娱乐表演形式,演绎出犁田、播种、插秧、挑谷等场景,寓意好兆头的同时传承了传统农耕文化,同时将春牛舞申报成为第三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发扬和传承传统农耕文化遗产。
苏圩镇积极推进春耕生产
延安镇正在开展春耕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