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州市:围绕“产”字下功夫,推动形成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格局
横州市围绕“产”字下功夫,通过产业集群化、旅游特色化、农产品精品化三大举措着力积极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把乡村集体经济做大做强,让农民增收致富。
一、资源集群化,聚焦农业农村发展
一是优化农村物流体系,打通产品流通“末梢路”。加快建设县级物流配送中心、乡镇寄递物流中转站,与邮政、圆通快递、拼多多、美团等平台合作开展农村共同配送服务,提高农村物流效率。目前,横州市农村物流日均配送2万件,配送时效由原24小时缩短至7小时。二是产业发展“双带”模式。结合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实际,推行党建带动、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双带”模式,依托六景工业园区、电商产业园和现代农业产业园,开展产业大招商活动,培育、引进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和新型经营主体向农村地区聚集。三是打造产才融合的示范高地。充分发党建联盟内人才聚集、技术集成优势,依托市茉莉花产业服务中心(市茉莉花研究所)、联建单位科研资源等,搭建人才资源共育平台,推行集群(链)上企业技术人员互派共享,实现关键技术协同攻关。拓展招才引才渠道,结合联盟成员单位需求,有针对性地帮助招引高层次人才、产业领军人才等。2023年,横州市设置公开招聘急需紧缺人才岗位40个,其中归属茉莉花产业集群党建联盟成员单位岗位23个。
二、旅游特色化,就近就地拉动经济
一是依托特色产业资源,发展庭院经济。横州市充分用好、用活乡村振兴项目,鼓励乡村充分挖掘特色产业、特色文化等资源,积极盘活农户房前屋后及院落闲散空间资源,通过党建引领、示范带头、以点带面大力发展不同类型、多种经营模式的庭院经济,为乡村产业注入发展新活力。南乡镇竹莲村以杨梅产业资源为依托打造一批精品小田园和美丽庭院,引导农户利用自有庭院发展特色民宿、家庭旅馆、农家乐、小型采摘体验园等,带动村民增收。目前竹莲村已建成庭院式杨梅园等26处,可供游客采摘的有200多棵,吸纳20多名村民就近务工,据了解每颗成熟的杨梅树可采摘约200斤,每亩地可种植15棵,约3000斤,每亩可有6000元左右的收入。二是依托产业集群,开发文旅产品。校椅镇石井村依托极萃园、世界茉莉花品种园、茉莉天香广场、茉莉小镇、茉莉花交易市场等茉莉花产业项目聚集优势,借助产业资源优势条件,积极寻求与文创企业合作,设计开发茉莉茶枕、茉莉抱枕、茉莉平面香包、茉莉绣球香包等产品,进一步延长文旅产业链,提升效益。在产业的带动下,石井村休闲农旅从业人员占比逐年提升,农户群众收入持续拓宽,通过开展经营服务、销售特色农副产品等,农户平均月收入增加3000元以上。
三、农产品精品化,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
一是加强品牌化建设。实施横州茉莉花、甜玉米、畜牧、桑蚕等特色农业品牌建设,推广“党建+特色农业产业节庆”工作模式,鼓励引导各级党组织结合自身优势开发具有本地特色的农业产业节庆活动,扩大和提升特色优势产业品牌影响力。近年来,横州市连续成功举办世界茉莉花大会暨茉莉花文化节、甜玉米节、三红蜜柚节、圣枣节、杨梅节、春日野花集市等,茉莉花+花茶、旅游、康养等“1+9”产业集群不断壮大,茉莉花(茶)综合品牌价值已达218.14亿元,蝉联广西最具价值农产品品牌,稳居全区前列。二是构建网络营销新局面。依托电子商务产业园孵化中心的优势资源,开展一百天的主播培训、孵化与支持,不断吸引、鼓励创新创业领军人才探索农产品网络营销新模式,拓展农产品销售新渠道,提升优势特色产业标准化、数字化、品牌化发展水平。三是加强农产品的品质。以“一村一品”高质量发展为契机,强化农业质量标准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和农业标准化生产推广体系建设,引导农业经营主体开展品牌品质提升。推进“两品一标”认证,提高标准化、区域化、产业化经营水平,培育产业龙头企业,推动形成“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生产基地”的一体化的产业链条,把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连接,全面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实现农产品优质优价,帮助农民增收。截至2022年底,全市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642家,家庭农场174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1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