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这个村的“鸡头米”喜获丰收,采摘正当时!这一口软糯别错过~
8月21日,融安县东起乡良村村连片的芡实叶铺满水面,37岁的芡实种植户石世安身穿防水皮裤、手持镰刀踏入水田里采收芡实果实,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村里的气候和水质适宜,芡实不难种植,难的主要是加工和销路。”石世安说,他从外地引进的芡实种子,培育成苗后再移栽到水田里,40天左右可以采摘。
石世安采收芡实。
石世安是二次返乡种植芡实,早在2009年他和爱人伍丽香就从广东潮州回家,引进种植芡实,一种就是10亩,并带动了十几户村民一起种植。但疫情期间,销售不佳,石世安夫妇只好无奈离乡,前往肇庆、深圳等地务工。直到去年,夫妻二人决定再次返乡重新种植芡实,也能照顾家庭。
融安县东起乡良村村种植的芡实。
8月是芡实的盛果期,采收是一项繁重且需要技巧的纯手工劳作。石世安通过观察芡实叶片颜色和果实颜色来判断是否成熟。他告诉记者,每天早晚都下水田采收,一直可以采收至11月份。亩产芡实成品预计60公斤以上,市场价180—200元每公斤。
如“鸡头”状的刺果实。
芡实别名叫“鸡头米”,在江苏、云南、广东等地均有种植,芡实成品的用途主要是药用和食用,新鲜的芡实米多用于制作甜品、炖汤等,食用方法多样,手工剥的芡实口感更糯。
新鲜的芡实粒。
“割下的‘鸡头’刺果,需要立即进行加工,一粒粒手剥去壳,天气好时一天最多也只能剥20斤成品,需要耐心。”在石世安家里,伍爱丽和村民用刀劈开坚硬的果壳,里面密密麻麻包裹着上百粒芡实米粒,再经过揉捏、漂洗、筛选,手工去壳,才能得到一粒粒洁白圆润、价值不菲的新鲜芡实米,最后真空包装冷藏保鲜,整个过程耗时费力。
村民在家手工加工芡实。
加工后的新鲜芡实包装冷藏保鲜。
近年来市场行情回暖,价格比较理想,良村村种植的芡实主要销往广东。石世安动员放暑假的学生及村里的留守劳动力,带动数十户村民参与剥芡实,促进乡村劳动力合理利用。“要是能找到更多的销售渠道,我想带动村民一起种植,增加收入。”石世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