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水三防镇:贝江滋养产业兴 生态赋能百姓富
在融水苗族自治县,六月的贝江,碧水潺潺,两岸青山如黛。这条蜿蜒流淌于九万山脚下的母亲河,正以清澈的水源滋养着三防镇的特色产业。香芋、香鸭、野芹菜、食用菌……贝江流域的生态优势正转化为产业动能,勾勒出一幅“水美、业兴、民富”的乡村振兴画卷。
村民在香芋基地进行田间管护
“土疙瘩” 变身 “金疙瘩”
在联合村700多亩的香芋种植示范基地,肥沃的黑土壤上,香芋正在茁壮成长。2023 年,基地投入200万元修建灌溉系统,将贝江源头山泉水引入田间,有了优质水源的灌溉,这里的香芋个个都能长到七八斤重,口感更加粉糯。
“我们公司在三防镇这边租了700多亩地来种香芋,去年我们的芋头产量有900多吨,每公斤售价6块左右,销往全国20多个省份及日韩和东南亚国家。”基地负责人刘通先介绍,基地采用“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模式,农户以土地流转入股,由广西融水县福融贝江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带动周边50多户村民就业。
融水众益鑫绿源农业合作社负责人黄泽扬在采收野芹菜
溪涧清流培育“0农残”生态珍品
本洞村溪畔的梯田中,50多亩野芹菜在贝江源头的溪水中舒展叶片,肆意生长。融水众益鑫绿源农业合作社负责人黄泽扬拿着剪刀正在采收野芹菜。据他介绍,他们以“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带动周边农户批量种植野芹菜,采用野生种苗移植技术,45天可采摘一批,每亩单次最低产出1000斤,每斤售价6元,全年产值超150万元。
“我们的野生水芹菜是真正的0农残产品,本身对水质要求非常高,它就生长在我们九万山的山脚下的溪涧中,正是绿水青山,成就了这份优质产业。”黄泽扬说。这里产出的每把野芹菜都贴有防伪识别码,消费者扫码即可追溯生长环境,野芹菜在柳州、河池等周边市场供不应求,电商平台的订单也不断。合作社正带动20余户农户扩大种植,计划建设清洗分拣车间,让贝江溪涧里的“生态珍品”走向更广阔市场。
山泉活水串起全链条产业
荣洞村树红种养专业合作社的食用菌基地里,生产线上的设备正在有序运转。“我们拌料、种植用的都是贝江源头山泉水,产出的食用菌肉质更厚,品质比其他地方的都要好。”负责人梁树红拿起刚采摘的香菇介绍。目前该基地培育了5种食用菌,实现“菌种培育—种植—采摘—粗加工—包装—销售”全流程自给自足,每年生产菌棒100万棒左右,带动60余名当地群众就业。
梁树红正在实验室查看菌种培育情况
“双地标”认证背后的生态密码
“嘎嘎——”2000多只香鸭在九万山脚下的溪水中扑腾,广西和顺堂餐饮集团三防香鸭养殖基地负责人韦茂湖提着鸭食走近,鸭群瞬间围拢。“香鸭喝的是贝江源头山泉水,吃的是自种玉米、米糠,120天出栏,肉质比普通鸭子细嫩得多。”
作为全国唯一同时拥有“农产品地理标志”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鸭种,三防香鸭因贝江流域生态馈赠而独具特色——九万山原始森林涵养的水源富含矿物质,鸭群在活水溪流中自由觅食,形成“肉质清甜、汤味甘美”的特质。
当地采用统一供苗、防疫、回收标准化养殖模式,年出栏香鸭6万羽,总产值突破1000万元。在电商平台上,一只香鸭售价168元,仍供不应求。“我们的香鸭120天可出栏一批,提供宰杀、3分钟速冻排酸、包装等一条龙服务,通过冷链物流直接发往南宁、广东、上海地区。此外,还送5斤九万山泉水,保证客户在外地也能吃到原汁原味的三防香鸭。”韦茂湖说道。
三防香鸭
守好 “水源地” 做活 “生态银行”
“贝江不仅是我们的水源地,更是我们的生态银行。”县政协委员,三防镇党委委员、人大副主席江日林表示,三防镇将严格把关企业排污、养殖排污,加强辖区公益林保护,在守护绿水青山的基础上,持续做好三防鸭、野芹菜、中药材等核心产业,实现“产业兴农、产业兴镇”。
如今,贝江滋养出的 “生态产业带”,正以三防镇为起点,串联起融水县 “生态保护—产业升级—乡村振兴” 的完整逻辑链。正如贝江水从九万山奔流而下滋养全域,三防镇的产业实践也正化作融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注脚,探索出一条“以水为脉、以绿为魂”的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