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城县:蚕桑庭院经济“织”出乡村振兴富民图景
近日,走进忻城县古蓬镇上浪村,昔日闲置的蚕房如今变身集体养蚕基地,农户们忙着照料蚕宝宝;红渡镇六蝶村内,桑蚕上半年和下半年的养殖计划早已排定,预计为村集体带来超20万元收入……这是忻城县以蚕桑庭院经济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的生动缩影。截至2024年,该县蚕桑产业覆盖12个乡镇130个行政村,惠及27.6万群众,鲜茧产量达4.59万吨,交出了一份产业增收的“富民答卷”。
政策赋能是庭院经济发展的“定盘星”。忻城县出台多项专项实施方案,构建“先建后补、精准到户”扶持机制,2024年累计发放桑蚕产业奖补资金157万元、庭院经济到户类补贴752万元,直接带动政策扶持农户户均养蚕增收超4000元;2025年已分两批拨付蚕桑产业庭院经济补贴832万元,政策红利持续释放。同时完善基础设施,已建设设施桑蚕面积2.76万平方米,其中标准化小蚕共育室2.29万平方米、专业大蚕房4755平方米;该县累计投入超1亿元用于四龄蚕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目前建成标准化小蚕共育基地10个。通过“统一供蚕+技术指导+保底收购”全链条服务,推动产业从“散户零散养”向“标准化规模养”转变。

忻城县古蓬镇上浪村标准化桑蚕培育基地养殖现场
模式创新为农户增收开辟“新路径”。忻城县立足农户房前屋后、闲置房屋资源,打造“一户一院一产业”分散式格局,上浪村通过“村集体统一管理、农户分户养殖、收益按比例分配”,为“空心村”盘活资源提供样本。同时,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企业提供优质四龄蚕种,合作社负责技术培训,农户按标准养殖,蚕茧收购价较市场价高5%-8%,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产业链闭环。
提质升级让庭院经济迈向“高质量”。在科技赋能上,忻城县搭建智慧蚕桑产业服务平台,试点智能蚕架等设备,还以红渡镇示范基地为样板,推行桑园水肥一体化技术,破解生产瓶颈。在延链补链上,总投资50亿元的忻城茧丝绸产业园稳步推进,推动产业向丝绸加工、服装制造延伸,同时探索“蚕桑+旅游”业态,培育“忻城茧丝”区域公用品牌。在组织与人才保障上,创新“产业链党委”模式,依托科研力量开展技术培训,2025年计划培训近2000人次,为产业发展注入智力动力。
展望未来,忻城县将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为抓手,推动蚕桑庭院经济向标准化、规模化、全产业链方向发展,力争2025年实现蚕桑产业总产值突破30亿元,让这一“黄金产业”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