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瑶山笋干飘香成“金名片”,传统工艺助力村民秋日增收
正值末夏入秋,大瑶山竹笋进入丰收季节。在三角乡大口屯,家家户户正忙碌着制作传统美食——笋干。鲜嫩的竹笋经过传统工艺加工,变成金黄喷香的笋干,而这一批批产出的笋干,将会出现在各地食客的餐桌上,成为带动当地农民增收的"金名片"。
8月26日早晨,村民陈进福挎上背篓进山采笋,丰收时节,繁茂的竹林下冒出一个个圆润的竹笋,陈进福麻利地穿梭在密林中收割,并原地剥壳装进背篓,忙活了大半天,终于将背篓塞得满满当当。
采摘回来的竹笋需经过层层工序:煮沸、冲洗、切片、晾晒……每一步都考验着制作者的经验。将鲜笋小火炖煮15分钟左右即可捞出,随后过水切开进行晾晒,村民们根据祖辈传下的经验,准确判断晾晒的时间和程度。光照好的条件下,“日光浴”进行4-5天即可,光照不足则需“蒸桑拿”,进入烘烤炉制作。
陈进福高兴地说:“我家大概种了200棵竹子,一年收一千斤竹笋,全部做成笋干。有老板上门收,23-25块钱一斤。”
陈进福家的晒场上,晒制着干湿程度不一的笋片,他边观察笋干状态边翻晒笋片。瓜六屯的村民们也和陈进福一样,依然沿用祖传的柴火灶煮笋,并精准把控温度计控温,保留笋的鲜香风味。
这种朴实的食材通过简单的泡发和烹制,就能变成餐桌上的一道道美味。笋干炒肉、笋干炖汤、凉拌笋干……各种做法都保留着竹笋特有的清香和嚼劲。
据了解,近年来三角乡因地制宜发展竹林种植,目前黄竹面积约1000亩,鲜笋年产量10万斤左右。
这传承百年的技艺,在一代代人的手中续写新的篇章,让山野的鲜美得以跨越时空和地域的局限,不仅成为乡土的情感纽带,还发展成为新的特色产业,拓宽村民们的致富渠道。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这片土地上的笋香正飘向更远的远方,成为乡亲们致富的新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