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里镇:农技员的一天——看他们如何粮食产量“升”起来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向武宣县三里镇广袤的稻田,金灿灿的稻浪随风起伏,三里镇农业服务中心高级农艺师覃和访已收拾好工具包。今天,他要与几位同事一起,去几个重点村转转,看看早稻收割进度,再为晚稻育秧把把关。他们的身影,是三里镇丰收画卷里不可或缺的注脚。
在三里镇古立村勒马“旱改水”项目区,460亩金黄的麦浪翻滚,收割机轰鸣。种植大户李文正老远就招呼:“访哥,你看今年这块田,这穗头多沉!”覃和访蹲下身,仔细查看稻穗。“老李,你这新技术用的好,密度上来了,穗也饱满,去往年更好了。”他笑着拍拍李文的肩膀。数据显示,这片区域在2024年申报广西粮油单产提升行动项目测产验收平均亩产达干谷462.75公斤;近期,该片区域今年早稻经县、镇专家组测产验收亩产生谷675公斤。像这样的“田间诊断”,是覃和访与同事们的日常工作。他们不再是单纯的技术员,更像是常驻田间的“科技保姆”。手把手教农户数苗株、调水肥,把复杂的“增密增穗”技术,掰开了揉碎的讲给乡亲们听。
三里镇五星村的王卫初今年有点后怕,他家种的5亩水稻前段时间遭遇风雨,出现了倒伏。“当时急得不行,就怕白忙活。”王卫初说,“多亏了技术员们天天来,教我怎么壮苗,怎么后期管理,损失降到了最低,现在算下来亩产还比去年多了100斤。”在农户眼里,这些穿着胶鞋、晒得黝黑的农技员,就是他们的“定心丸”。特别是今年碰上持续干旱,农技员们推广的节水灌溉法和抗旱品种,配合实施土壤墒情监测帮了大忙。镇里推广的惠农保险,也是农技员们走村串户宣传解释,让农户吃下“定心丸”。
根据智能监测点发来信息,三里镇五星片区二化螟基数偏高,技术员刘睿子立即通过各村微信群发布预警,并第一时间赶往现场。这套智能监控系统,成了病虫害防控的“千里眼”。“我们现在主推生物农药、物理诱杀这些绿色防控技术”,刘睿子一边指导农户配药一边解释,“今年早稻病虫害少了很多,农药用得少,稻米品质得到了提升。”
为了更精准的服务农户,三里镇创新组建了“1+N”农技服务队,由1名像覃和访一样的专家,带领多名“土专家”和种粮能手,开展“点单式”技术指导。镇里还建立了2个科技示范点,带动周边120户农户学技术、用技术。“以前种田靠老经验,现在跟着技术员学,还真管用!”正在晾晒稻谷的村民曾海祥十分满意地说。他今年试种的新品种配合新技术,不仅粮食增产了,每斤收购价还高了2毛钱。
早稻丰收的喜悦还在延续,三里镇的农技人员又忙碌在晚稻生产准备中。分管农业的三里镇副镇长黄锦欧表示,下一步将继续深化这种“沉下去”的服务模式,计划年内再建1个水稻高产核心区示范区,组织更多接地气的农业技术培训。
从“靠天吃饭”到“科技当家”,三里镇的丰收密码,就写在农技人员沾满泥土的胶鞋上,刻在他们被汗水浸湿的背影里。他们用日复一日的行走,把科技的种子播撒在希望的田野里,把粮食产量“升”起来,稳稳地托起了乡亲们的“粮袋子”和“钱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