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宾区:筑牢食品安全防线 推动农产品质量监管升级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2025年,兴宾区积极响应《自治区农业农村厅、自治区市场监管局关于在全区推行食用农产品“产地准出、市场准入”制度的通告》要求,聚焦农产品质量安全“最后一公里”监管,以“凭证入市、依证监管”为核心,推动产地准出与市场准入无缝衔接,为群众“舌尖上的安全”保驾护航。
一、学经验建机制,夯实制度根基
农产品质量安全,不仅关乎民生福祉,更是产业发展的关键所在。2025年3月,兴宾区组织市场监管局、农业农村局等部门骨干,前往柳州海吉星市场深入考察学习“联合服务岗亭”模式,深刻领会“源头管控+市场把关”协同机制的重要意义。
考察归来后,兴宾区迅速行动,筑牢制度基础。一是多方联动制定方案。召集桂中农贸批发市场、果蔬批发市场两家市场开办方及业务骨干,联合市场监管局、农业农村局召开专题部署会,确定以“联合服务岗亭”为载体,推行“凭证入市、无证抽检、不合格退场”的闭环管理模式。二是分层培训明确要求。对两家市场的所有经营主体开展集中培训,重点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清晰告知“不索取合格证、不开具合格证”的法律责任及罚款标准,手把手指导经营户规范开具“承诺达标合格证”,要求做到“进货必索证、销售必开证、混装必附证”。三是提前通告强化预期。通过召开会议、发布市场公告、利用经营户微信群等多种途径,明确“凭证入市”的实施时间、岗亭值守规则及车辆进出路线,让经营主体提前熟悉并适应监管要求。
二、抓协同严值守,织密监管网络
为确保制度有效落地,兴宾区构建起“三方联合、三班值守”的监管体系,让每一批进入市场的农产品都能“带证上路、持证入场”。
在协同方面,明确各方权责。农业农村局负责产地准出指导及培训经营主体开具承诺达标合格证;市场监管局承担市场准入监管与违法查处工作;市场开办方则负责场地协调、车辆引导以及快检技术支持。三方分工清晰,又密切配合,形成强大工作合力。
在值守布点上,科学规划布局。梳理市场所有出入口,划定大车进货专用通道,在市场进口大门有条件的区域设立联合服务岗亭,实行24小时三班倒值守,严格做到“每车必查、每证必看”。
在处置环节,实行分类处理。对于持有有效合格证的车辆,直接放行入市;对于无证车辆,引导至快检区进行抽检,合格的指导现场开具承诺达标合格证后入市;检测不合格的,依法依规作退场处理,坚决杜绝问题产品流入市场。
三、见成效、促规范,提升安全水平
截至目前,“产地准出、市场准入”制度在兴宾区市场运行平稳,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效能显著提升。一是监管数据持续向好。截至目前,桂中农贸批发市场累计登记入市车辆1806辆,查验电子合格证1408张、纸质合格证398张,快检重点产品96批次,合格率达97.9%;查处不合格产品3批次(南宁产芒果1批次、桂林产芒果1批次及柳州海吉星泥鳅品种1批次),均已依规依法处置。长和果蔬批发市场共登记车辆 1046车次,查验电子合格证67张、纸质合格证979张,检测重点产品(芹菜、豇豆)207批次,合格率100%,不合格产品为0 ,每天进行蔬菜抽样检测30批次。二是经营行为更加规范。通过“培训+监管+处置”相结合,经营户主动索证、开证意识明显增强,“凭合格证交易”逐渐成为市场常态。三是抽检重点精准聚焦。对已通过岗亭快检的产品减少重复抽检,将监管重心转向持证入市产品,既提高了监管效率,又降低了经营主体负担。
下一步,兴宾区将继续优化“两证”衔接机制,扩大监管覆盖面,让更多优质、安全的农产品走上百姓餐桌,为保障食品安全、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兴宾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