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篮子”鼓起“钱袋子” ——象州县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助力乡村振兴纪实
在象州县罗秀镇的千亩蔬菜大棚里,脱贫户覃大姐正麻利地采摘西红柿:“以前种地靠天吃饭,现在公司包技术、包收购,一年能挣4万多元!”这是象州“菜篮子工程”惠及4.04万脱贫人口的一个缩影。
在八桂大地中部,一场“绿色革命”正悄然改变着乡村的面貌。象州县通过实施“菜篮子”工程,构建起“一县多菜”产业格局,让小小蔬菜成为农民增收的“金扁担”。2024年,全县蔬菜种植面积突破18.48万亩,产值达9.2亿元,带动1.2万农户户均增收5000元,走出一条具有象州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全域布局绘就产业蓝图
3月18日,走进象州县百丈乡新寨村包菜种植基地,只见驻村工作队员、村干部正带领群众收割包菜,一兜兜圆润饱满的包菜被装进袋子,装车运走。
新寨村村民韦绍庭满怀信心地说:“以前冬天田就空着,没什么收益。去年冬,村里组织种植包菜,有公司提供种苗、技术帮助,还负责收购,什么都不用愁。我试种植了1亩包菜,增收2000元。”
去年11月,百丈乡新寨村驻村工作队员和村干部一起发动群众利用冬闲田发展种植50多亩奥奇娜品种包菜,推行“农业订单”发展新模式,与公司签订最低保底价0.6元/公斤的采购合同,预计亩产可达5000公斤左右,按最低保底收购价0.6元/公斤计算,亩产值3000元左右,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新亮点。
2024年秋收后,象州县积极动员群众利用冬闲田种植包菜、豌豆、萝卜、油麦菜、菜花、辣椒、小白菜等“短平快”农作物,让“菜篮子”成为群众增收的“钱袋子”。该县立足资源禀赋,将全县划分为“南菜、中贸、北特”三大功能区。即:东部罗秀镇建设1590亩智能温控大棚,培育尖椒、番茄等“万元田”;中部象州镇打造1.2万平方米净菜加工中心,年出口蔬菜20万吨;西部石龙镇建设万亩露天蔬菜基地,并打造贝贝南瓜标准化基地。通过差异化发展,形成“春有叶菜、夏有茄果、秋有瓜豆、冬有包菜”的四季轮作模式。
全链发展激活产业动能
在象州镇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净菜加工厂和分拣中心,智能化分拣线正将新鲜蔬菜按级分类,经过清洗、灭菌、包装后直供粤港澳大湾区。这个总投资2700万元的净菜加工厂,年加工能力达5万吨,创造就业岗位200个,让农产品身价倍增。
“企业+合作社+农户”的订单模式让农民吃上“定心丸”。广西汇丰公司与600户农户签订包菜收购协议,保底价收购解决后顾之忧。同时,创新“托管种植”模式,由企业提供全程技术服务,农户以土地入股分红,破解“有地无技术”难题。
科技赋能提升产业质效
在位于石龙镇的新大陆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的高密度陆基鲈鱼养殖区和鲈鱼苗繁育基地里,180个高密度养殖圆池里的加州鲈鱼正在欢快进食。“我们通过与多家科研院所合作,形成一套从种苗选育、日常管护、疾病防治、尾水利用等全流程高效循环养殖技术。”基地负责人陆会专表示,他们先后与华南理工、广西农科院、来宾农科院、广西大学等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合作创新研发和技术攻关,助力企业生产。
此外,该基地实行“公司+村集体+农户”利益联结模式,带动周边的三个村委参与入股分红,累计吸纳周边村民300余人参与其中。目前每年为当地提供60多个劳务岗位,每年发放土地流转金和劳务费用200多万元,村集体分红27万元。
目前,象州全县建成311座冷链仓储设施,库容达11万立方米,实现“田间采后预冷—产地冷藏—冷链运输”全链条覆盖。
2024年农产品电商销售额突破8000万元,贝贝南瓜通过跨境电商远销东盟国家。
利益联结共享发展成果
在下那曹村蔬菜基地,脱贫户韦彩莲既是股东又是工人。“土地流转得租金,基地务工拿薪金,年底还有分红金。”她的账本上显示:年增收4.2万元,其中务工收入2.8万元,土地入股分红1.4万元。
象州县创新五种利益联结模式,其中入股分红让村集体年均增收5万元,保价收购稳定农户收益,返聘务工解决就业难题。2024年,全县21家蔬菜合作社带动3000多农户,其中脱贫户369户,人均年增收4600元。
去年以来,象州县坚持规划引领,一张蓝图绘到底,通过整合6100万元涉农资金,撬动1亿元社会资本,构建起“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农民参与”的发展机制。今年还将投入1000万元建设水肥一体化设施,推动万亩蔬菜基地提质增效。
如今的象州县,蔬菜产业已形成“生产有基地、加工有园区、销售有渠道、品牌有影响”的全产业链格局。从“菜园子”到“菜篮子”,从“田间地头”到“国际市场”,这棵“致富菜”承载着乡村振兴的希望,在象州大地生根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