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城县2025年病虫情报第六期——第一代甘蔗螟虫发生预报
我县甘蔗螟虫主要有黄螟、大螟、二点螟等,为甘蔗上的重要害虫之一,在苗期为害形成枯心,造成甘蔗田间缺苗断垄,伸长期茎节受害,形成虫伤株,影响甘蔗生长和糖分的积累,对甘蔗生产影响极大。本站近日在城关镇龙头村、范团村甘蔗地进行甘蔗螟虫发育进度调查,田间枯心率0.3%,共剥查甘蔗螟虫37头,主要以黄螟、二点螟、大螟为主。其中五龄幼虫6头占16.2%,预蛹0头,一级蛹4头占10.8%,二级蛹2头占5.4%,三级蛹3头占8.1%,四级蛹5头占13.5%,五级蛹7头占18.9%,六级蛹10头占27.0%。根据调查结果,结合近期气候条件和历年资料等进行综合分析,预计我县第一代甘蔗螟虫发生情况如下:
一、发生期
成虫羽化盛发期:3月27日-4月11日
成虫羽化高峰期:3月29日-3月31日
幼虫孵化盛发期:4月3日-4月18日
幼虫孵化高峰期:4月5日-4月7日
二、发生程度
预计第一代甘蔗螟虫发生程度2(3)级(中等偏轻局部中等)发生,发生面积1.8万亩。主要依据:(1)根据我站对越冬后残虫密度抽样调查,残虫量最高605头/亩,加权平均202头/亩,比去年同期增加10.9%,具有一定的虫源基数;(2)田间管理进度慢,未能及时破垄、松蔸,越冬虫源能安全羽化;(3)由于当地甘蔗螟虫混合有约5种,各种发育进度快慢不一,因此将呈现发生期长,峰次多的现象。
三、防治适期:4月3日~4月18日
四、防治技术
1、首推绿色防控技术,保护生态环境。一是应用频振式杀虫灯诱杀甘蔗螟虫,可兼杀蔗龟、蔗根天牛等害虫的成虫;二是应用性诱剂进行诱杀;三是释放赤眼蜂防治甘蔗螟虫,减少农药使用量,减少田间着卵量。
2、消灭越冬蔗螟、减少虫源。及时清除蔗田枯枝残茎就地集中销毁。在蔗螟成虫羽化前,将秋、冬笋砍除。选择无螟害的健壮蔗苗作种苗,实行轮作,可减轻蔗螟为害。
3、化学防治
甘蔗螟虫第一、第二代对甘蔗危害最大,对产量影响最大,一定以药防为主。
(1)在4月3日~4月18日内,可选用氯虫苯甲酰胺(康宽)、氯虫·噻虫嗪(福戈)、氟虫双酰胺(垄歌)、氟虫双酰胺·阿维(稻腾)、氟苯虫酰胺、杀虫单等药剂进行喷药防治。
(2)宿根蔗培土时,选用5%毒·辛、5%杀单·毒死蜱、4%吡虫·毒死蜱、3%辛硫磷、10%毒死蜱等颗粒剂,每亩4~6公斤与肥料混均后,均匀施于蔗根后覆土,可兼治地下害虫。
注意事项:
1、 已使用长效颗粒剂进行防控的蔗地,可根据 3 月下旬末田间表现的防治效果,确定是否需补喷施药,如防效较差(蔗地出现零星枯心苗),需及时施药补喷。
2、由于土壤施用的农药,必须经过甘蔗根部吸收后再输送传导到甘蔗的幼嫩部位,从而发挥防治作用。因此,颗粒剂农药或药肥的施用,必须考虑土壤的墒情(即土壤的水分含量),少雨干旱且无灌溉条件的坡地甘蔗,不宜采用颗粒剂农药或药肥进行防治。
3、施药天气。选择在天气晴朗的上午(10点前)或午后(4点钟后)喷药。若喷药后8小时内,有中到大雨,等雨停后要再补喷一次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