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州:智网闭环兜底准 分类救助防返贫
近年来,河池市宜州区持续深化社会救助领域“放管服”改革,通过智能监测防返贫、分类施保兜底线、多元造血强根基等举措,及时将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纳入低保等社会救助范围,加快形成覆盖全面、分层分类、综合高效的社会救助格局,筑牢“救助有力度、帮扶有温度”的民生防线,持续增进困难群体福祉,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一、智能监测防返贫,精准救助提质效
一是构建智能监测预警体系。依托“广西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深度整合民政、农业农村、医保、残联等12个部门数据,建立跨部门信息共享与交叉比对机制。平台对脱贫不稳定户、大额医疗支出对象、重度残疾人员等10类高风险群体实施动态扫描,形成“数据筛查—预警推送—入户核实—分类处置”的闭环管理流程。2025年以来,通过平台比对预警6456人次,精准识别并新增低保、特困救助对象1483人次,确保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应保尽保”,救助响应速度提升40%。二是健全基层主动发现机制。构建“网格化”排查体系,以村级党组织为核心,发挥村“两委”包片干部、屯级党群理事会、村民小组长“前哨”作用。组建由乡镇干部、村级协理员、社工、志愿者组成的1200余人排查队伍,重点聚焦低保边缘户、支出型困难家庭,每月开展“拉网式”走访,并建立“一户一档”动态台账,确保困难群众“求助有门、受助及时”。2025年,通过主动排查,及时发现并救助突发困难家庭86户197人,实现从“被动申请”到“主动施救”的转变,有效杜绝“漏保”现象。三是严把对象认定退出程序。整合民政、乡村振兴、医保、教育、人社等部门数据信息,建立多维度交叉比对模型,严格执行“凡进必核”,规范“申请-调查-核对-审核-公示-审批-发放”全流程。针对低保对象每半年一次“入户调查+财产核对”,特困人员每年一次核查。2025年1—6月,通过系统比对与入户复核,完成12175户35588人财产状况核对,清退超标低保对象692户2444人,建立“近亲属备案”制度,确保救助资源精准惠及,有效避免“人情保”“关系保”问题。通过“智能预警+网格排查+严审实核”三管齐下,截至2025年6月底,宜州区农村低保保障对象达10589户26862人,城镇低保对象1061户2225人,其中,脱贫人口481户1425人;累计发放城乡低保金4853.92万元。农村特困供养对象3077人,城镇特困供养对象465人,累计发放特困供养金1458.03万元。监测对象中2984 人享受低保、205人享受特困供养,累计发放资金3208.95万元,实现“兜准底、无错漏”。
二、分类施保兜底线,动态管理提效能
一是创新分类施保政策。对脱贫不稳定户设置12个月进退期政策,收入超标后按原标准续发低保金,防止因收入波动返贫。创新“单人保”政策,将低收入家庭中重残、重病患者按“单人户”纳入低保,2025年为73名特困人员破解保障难题。优化临时救助,急难型实行“先行救助、后补手续”,标准提高至当地低保6倍,2024年以来救助1009人次,发放150.5万元。二是优化动态精细管理。建立“线上+线下”双核机制,线上通过救助系统每半年自动核查家庭经济状况;线下对收入不稳定家庭每半年入户摸排。2025年动态调整中,新增低保202户1499人,退出超标对象692户2444人。简化临时救助申请材料,推行“先行救助、后补手续”机制,申请材料精简至身份证、户口本2项,审批时长压缩20%至20个工作日。三是畅通资金发放通道。结合“一卡通”专项治理,通过“系统预警+人工抽查”双轨机制,重点整治发放不及时、不足额问题,确保救助资金直达个人账户。同时,建立乡镇临时救助备用金制度,实现“小急难”救助乡镇直接办理。2024年以来,累计实施临时救助1009人次,发放救助金150.5万元,其中2025年对200人实施救助,发放29.97万元,救助时效从原来的5个工作日缩短至1个工作日,有效解决困难群众突发性、紧迫性基本生活问题,群众满意度显著提升,实现“兜得住、退得稳”。
三、多元造血固根基,赋能增收强动力
一是构建部门联动大救助格局。建立区级联席会议制度,由民政牵头20个部门,在乡镇便民大厅设“综合救助窗口”,实现“一门受理、分办转办”。创新“1+N”救助套餐模式(1项基本生活救助+N项专项救助),2025年为2984名监测对象叠加医疗、教育救助,发放资金3208.95万元。如因病致贫家庭,同步对接医保报销、临时救助、公益性岗位,形成救助闭环。二是拓展造血式发展路径。开发村屯治安员、保洁员、护林员等公益性岗位1237个,优先安排有劳动能力救助对象上岗。如宜州区北山镇通过护林员岗位,带动35户低保户年均增收1.2万元。同时,推行“岗位+技能”赋能,联合人社部门开展家政、种养培训,2025年培训救助对象420人次,提升自我发展能力。三是深化精神赋能与人文关怀。建立“干部+社工+志愿者”帮扶网络,组织干部每月下基层走访,通过谈心疏导转变消极依赖思想。依托16个乡镇社工站,开展“阳光暖心”行动,为独居特困老人提供心理慰藉。如宜州区洛西镇社工站,通过“幸福来敲门”项目,服务留守救助对象136人次,显著改善抑郁情绪。通过多元救助,使8.2万脱贫人口稳定脱贫,公益性岗位带动1200余户年增收超万元,社工介入后救助对象心理问题发生率下降35%,实现“兜底有力度、关怀有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