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州:“四链”驱动桑蚕产业向“丝”突破稳增收
近年来,河池市宜州区按照“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的发展思路,围绕培育千亿桑蚕茧丝绸产业集群目标,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多元发展为导向、龙头企业为引领、联农带农为根本,通过构建生产供应链、精深加工链、品牌价值链、联农利益链“四链”协同发展体系,全面提升桑蚕茧丝绸产业链建设水平,有效激活联农带农富农的致富链条。
一、科技创新完善产业供应链
一是实施桑园标准化建设。依托科研院所的科技力量,建成集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病虫害统防统治、桑园微机耕作、机械化采伐收割等技术为一体的连片桑蚕标准化核心示范基地,推广高产优质品种和宽行窄株栽培新模式,显著提升单产水平。2024年,桑园面积达39.6万亩,养蚕农户达8.5万户,蚕茧产量10.7万吨,完成低产桑园改造面积9.8万亩,同比增长9.9%;饲养蚕种210万张,小蚕共育率达92%,产值达2.9亿元,种桑养蚕已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主要支柱产业。二是推广桑蚕生产新模式。与河池学院、河池移动、众志公司联合建设广西蚕桑大数据云平台——智慧蚕房管家系统,推动传统养蚕模式转型升级。平台运用物联网、AI、大数据及云计算等多种热门技术,实现对蚕养殖环境的智能远程监管与农事的精准调控,“保姆式”帮助解决蚕农种养过程问题。三是推进蚕具创新研发。近年来,宜州区创造研发自动化上蔟、轨道省力化养蚕、自动取茧器等先进机具近70项,应用专利技术64项,小蚕共育、方格蔟营茧、鲜茧缫丝等先进技术推广和使用率在全国领先。通过推进种桑养蚕业机械化、智能化发展,为产业现代化注入科技动能。目前,宜州区蚕茧品质由4A向5A—6A提升,喂蚕、消毒效率提升5倍,摘茧效率提升20倍,养蚕病发生率由40%降到5%以内。
二、多元发展打造精深加工链
一是聚力扶持企业转型升级。宜州区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对桑园建设、蚕种改良、技术创新等给予补贴奖励,支持龙头茧丝绸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和研发。重点支持广西嘉联丝绸股份有限公司、河池市东方丝路丝绸有限责任公司引进进口剑杆织机32台,撬动企业新增投资3200万元,进一步延伸丝绸产业链,提高企业数字化高速织造水平,新增精深加工产能270万米 。二是培育和引进深加工企业。加快宜州茧丝绸名优品牌孵化和培育,推进深圳同益新丝绸园、广西宜州轻纺城、广西国色天丝产业园等重大项目建设,完善“蚕桑—茧丝—丝绸—印染—服装家居”一体化丝绸工业体系。2024年12月,广西首条全真丝壮锦提花生产线在宜州区的广西嘉联公司正式投产,填补广西全真丝壮锦织造的空白,为河池茧丝绸品牌进军国际市场、加快培育千亿产业集群提供有力支撑。目前,宜州区已建设相对完整的流通贸易体系,为国内茧丝绸行业经营者提供信息、交易、结算、融资、仓储、保险等全面的茧丝绸配套服务。2024年,宜州茧丝绸规模以上企业22家,茧丝绸加工方全年产值达46.75亿元。三是提升桑枝原料化利用。支持广西五和博澳药业有限公司实施桑枝原料化利用重大原创新药智能化项目,提取精制“桑枝总生物碱片”,为糖尿病患者开创新的治疗模式。项目全面达产后,年产值达2.079亿元,年实现利税2400万元以上。同时,支持河池市宜州区农科桑杆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开展桑枝食用菌研发生产,改善食用菌生产基础条件,提高生产效率。2024年桑枝利用量达2000吨以上,有效解决农业秸秆处理难题,延伸蚕桑产业价值链。
三、企业带动构建品牌价值链
一是提升产品影响力。宜州“黄金茧丝”被北京故宫用于复原皇家蚕丝被;高品级生丝成为路易威登、爱马仕等奢侈品牌的指定原材料等。6A级最高等级生丝、蚕丝面膜等30多种桑蚕丝产品,出口日本、印度等10多个亚欧国家和地区,二是打造“丝绸+”文化。依托刘三姐文化品牌,打造“丝绸+文化”品牌。围绕壮锦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培育丝绸文化旅游精品线路,建成一批经典景区,形成“工业+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格局。三是打造蚕桑国家级地理标志产品体系。通过融入地理标志产品建设、全产业链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等项目,进一步扩大地理标志产品认证范围,构建形成蚕桑产业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体系。目前,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价值累计超100亿元,拥有“刘三姐”“南方丝巢”“一丝ease”等多家蚕丝被品牌,蚕桑资源综合利用能力继续保持广西县域第一。2024年,宜州区茧丝绸贸易产值达5.1亿元;桑枝综合利用达6万吨,产值达0.2亿元。
四、联农带农织紧产业利益链
一是推行产业化联合体模式。引进广西嘉联丝绸有限公司等一批自治区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联合桑蚕专业合作社、周边养蚕大户及普通养蚕农户,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养蚕专业户(养蚕大户)+普通养蚕户(脱贫户)”合作发展模式,组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联合体成员可享受优惠蚕种价格、免费的技术服务、保底收购价和品牌附加值。二是推行“订单保价收购”政策。龙头企业和桑蚕专业合作社、当地养蚕专业大户及普通养蚕户签订《公司与合作社蚕茧购销协议》《桑蚕生产、技术服务和蚕茧销售合同》等,建立长期稳定的产销合作关系,实现保价收购蚕茧,解决联合体成员、普通养蚕户种桑养蚕的后顾之忧。三是实行“积分二次结算奖励”扶持政策。引进“桑蚕茧一体化信息管理系统”,给联合体成员和订单农户发放蚕农卡,实行积分奖励制度,通过二次结算方式进行盈利分配。2024年,宜州区养蚕农户达8.5万户,蚕茧产量10.7万吨,农民养蚕收入59.9亿元,人均养蚕收入达8500元以上。其中,养蚕脱贫户0.83万户,占宜州脱贫户2.3万户的36%。通过“四链”协同发展,宜州区桑蚕产业实现了质的飞跃,为农民持续增收提供了坚实保障,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