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挤独木桥 巧走特色道
桂林17县(市、区)探索差异化布局撬动产业发展
每年霜降之后,恭城瑶族自治县嘉会镇村民都会晾晒柿饼。李茂香/摄
永福村民采摘罗汉果。广西云-广西日报记者李家健/摄
奋进·桂林
视点
广西云-广西日报记者 傅清龙 李家健 实习生 曾紫嫣
深秋,行走漓江边,一座座山峰映入眼帘,它们虽高低不同,形态各异,却在争奇斗艳中,组成了这甲天下的山水画卷。
桂林是我区唯一一个地市合并的城市,拥有17个县(市、区),为广西之最。各地自然资源禀赋、区位特点、产业基础各有不同。
县域经济是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石,也是桂林实现世界级旅游城市目标绕不过的考题。今年,桂林市提出了县域经济创先争优行动,各地党政主要领导上台表态,立下“军令状”和“任务书”。
17个县(市、区)你追我赶的氛围,犹如17座形态各异的山峰竞秀争辉,各县如何立足资源禀赋,错位发展,实现主导产业做强做优;守牢环保底线,促进产业链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推动县域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成为桂林破解发展瓶颈、激活区域动能的关键命题。
1 同质化困局 你有我有引发资源内耗与市场挤压
“小果每颗仅售0.08元、中果0.15元、大果也不过0.23元……”2023年罗汉果市场的这组价格,刺痛了桂林果农的心。前一年的高价行情,像磁石般吸引着永福、龙胜、临桂区等地农户跟风扩种,一时间田间地头新苗竞发,全市产量激增。
然而,加工企业的消化能力却未同步提升,烤干果厂趁机压价收购,形成“价跌—滞销—再压价”的恶性循环。更令人忧心的是,企业间缺乏有序竞争,部分未签订收购合同的商家肆意砍价,连带着履约合同的收购价也被迫下调,让辛苦一年的农户陷入“丰收却减收”的困境。
产业同质化的表象下,是资源禀赋的趋同与发展路径的惯性依赖。永福、龙胜、临桂区的山地丘陵地貌,为罗汉果种植提供了天然温床;平乐与恭城地处桂江流域,相似的气候土壤条件让柿子成为两地共同的选择;灌阳与全州同属桂林北部,海拔优势催生了冰雪经济的布局。这种基于自然条件的产业选择本无可厚非,但当各地陷入“你有我有”的简单复制,便容易引发资源内耗与市场挤压。
同质化竞争的弊端持续发酵:柿子丰收季,平乐与恭城的果农因产品同质、渠道重叠被迫卷入价格战,优质果卖出“白菜价”;罗汉果市场上,三地产品因标准化缺失,不仅在收购商面前议价乏力,更稀释了“桂林罗汉果”的区域品牌价值;灌阳与全州的天湖雪场因运营模式雷同,既分流了客源,也制约了滑雪装备、培训服务等产业链延伸。这种“各吹各的号”的发展模式,难以形成区域合力,更阻碍了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
广西师范大学粤港澳合作研究中心主任吴晓山直言,当前产业发展中,传统产业升级与新兴产业培育均面临不容忽视的挑战。
传统产业升级的阻力尤为明显。以荔浦衣架、全州鞋业等特色产业集群为例,部分企业设备陈旧问题突出,数字化转型所需资金规模较大,但企业自身筹措能力相对有限,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升级进程。
新兴产业培育则面临多重瓶颈。低空经济领域,试点城市申报受空域审批等因素制约,目前无人机测试空域仅获批3处,且缺乏国家级试飞场,难以支撑产业规模化发展;半导体设备制造等跨境项目受物流成本高企影响,较珠三角地区竞争力弱15%,加之部分零部件进口关税带来的额外成本,进一步制约了发展活力。
“同质化突出、升级动能不足的现实挑战,已成为县域经济提质增效的主要阻碍,与高质量发展要求存在明显差距。”吴晓山的判断,道出了桂林产业转型的紧迫性。
2 破局之道 在差异化探索中激活转型动能
在区域产业同质化竞争加剧的当下,桂林正以山水生态与历史文化为独特基底,在文旅融合、特色农业、绿色制造等领域辟出差异化路径,通过政策引导激活企业转型动能,培育具有地域标识度的产业集群,为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这场产业转型的实践,既回应着破解“千城一面”的时代命题,也彰显着地方经济提质增效的深层逻辑。
纵观从家庭作坊蝶变成全球鞋都的晋江鞋业。从20世纪80年代起,陈埭镇村民利用侨资、闲置房和劳动力,以钉锤剪刀敲打出第一双运动鞋,形成700多家乡镇企业,跻身福建首个“亿元镇”。却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中遭遇重创,倒逼产业转型。如今,晋江用40年时间,在38平方公里土地上,以“链长制”整合全产业链,书写“一双鞋撬动千亿产业”的传奇。
晋江鞋业成功转型也激励着全州。该县面对竞争激烈的国内外鞋业市场,打造了全州鞋业小镇:培育“全州智造”自主品牌,以“一双鞋”为支点,撬动百亿级轻纺鞋业产业集群。
这场转型的背后,是桂林对县域产业同质化的深刻反思。曾经,多个县(市、区)同时发展农产品初级加工等产业,导致“资源内耗、市场互搏”。
桂林经济学会会长王清荣认为,后发地区产业升级面临的共性挑战——既有传统产业路径依赖下的转型惰性,不愿转、不敢转的心态制约着变革步伐;又存在新兴产业技术卡脖子、人才引育难的要素短板,创新动能培育举步维艰;更深层的阻碍,则在于区域协同中利益分配的博弈与资源流动的壁垒。
破题之要,正在于跳出县(市、区)各自为战的惯性思维,以全市“一盘棋”的视野构建全域协同的顶层设计,通过完善领导协调、利益共享、要素流动等关键机制,让17个县(市、区)在竞争中找到协同支点,在错位发展中形成合力。就像漓江的众多支流,最终都要汇入主航道,但每条支流都有自己的流向。
3 协同共生 构建各美其美的产业生态图谱
漓江的清晨,薄雾如纱,两岸山峰形态各异却又浑然一体。正如这片山水的和谐共生,桂林的17个县(市、区)也在产业协同中探索“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发展路径。
“同类型产业也可走出差异化发展道路。”王清荣举例,平乐与恭城的柿子产业,可探索分工协作模式:平乐依托桂江航运优势发展柿子物流集散中心,恭城则深耕柿饼、柿子醋等深加工领域,形成“种植—加工—流通”的完整链条。罗汉果产业可走品种细分之路,永福聚焦优质品种繁育,龙胜打造高山有机罗汉果品牌,临桂区发展罗汉果观光采摘园,让同样的作物绽放不同光彩。
文旅融合的深度挖掘,为差异化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灌阳与全州的冰雪资源,不应止步于简单的滑雪体验。灌阳可结合红色文化,开发“冰雪+长征研学”产品;全州可依托天湖生态优势,打造“冰雪+星空露营”目的地,让相似的自然景观衍生出迥异的文化体验。
临桂区与七星区的产业协同,则可立足产城融合定位,七星区聚焦高新技术研发,临桂区侧重产业成果转化,形成“创新—制造”的良性互动。产业的差异化发展,更需要顶层设计的引领。建立跨区域产业协调机制,打破行政壁垒,实现资源要素的自由流动;搭建统一的品牌运营平台,整合营销力量,提升桂林特色产业的整体辨识度;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让协同发展的成果惠及各区县群众。
桂林的产业发展,如同其山水画卷,既要各美其美,更要美美与共。从柿子的“红”到罗汉果的“黄”,从冰雪的“白”到产业的“多彩”,在差异化与协同性的辩证统一中,桂林将走出一条特色鲜明、活力充沛的产业振兴之路,让这片沃土既延续山水之魂,更彰显产业之韵。
在协同发展方面,业内人士建议,桂林要建立“17个县(市、区)产业协作平台”,实现技术、人才、市场等资源共享。龙胜的罗汉果种植基地为永福的甜甙加工厂提供原料,永福的提取技术反哺龙胜提升种植品质;七星区的光电实验室与荔浦的光电产业园共建中试基地,科研成果转化周期将缩短一半。目前,雁山高校新质生产力科创园已吸引16个科研团队、15家科技企业入驻,这些团队与企业正积极推进成果转化与转型升级,为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持续动力、提供有力支撑。这种“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格局,推动17县(市、区)从竞争走向竞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