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时做好白叶枯病等水稻细菌性病害防控
近两年,平乐县张家、阳安、青龙、桥亭等乡镇受到过洪涝灾害的稻区水稻白叶枯病等细菌性病害发生较普遍,发生范围较广,部分感病品种发生比较严重,田间菌源累积日益增多,如遇适宜的发病条件有潜在大面积发生流行的危险性。
8月25日在桥亭、青龙、张家等乡镇田间调查,水稻白叶枯病在各稻区已开始广泛发生,田间症状主要表现为叶枯型和凋萎型,一般田块病叶率1%-5%,部分重病田块病叶率高达20%-30%,其中发生较严重的区域有桥亭乡平石村委玄坛村和桥亭村委兴隆村等。目前,平乐县大部分水稻处于分蘖盛期,稻田禾苗封行变密,田间湿度大,加上近期风力较大,容易造成稻叶产生伤口,为细菌侵入和病害蔓延提供了有利条件,水稻白叶枯病有进一步大面积快速扩散和严重发生流行的趋势,如防治不好将会产生严重损失。因此,广大群众要密切注意田间检查,及时做好白叶枯病等水稻细菌性病害防控。
防控措施:
一、加强田间肥水管理。不要偏施迟施过量氮肥,增施磷钾肥,提高水稻植株抗病能力;实行浅水勤灌,适时排水晒田,防止串灌、深灌、漫灌,不用流经发病田块的水灌溉,防止病菌随水流传播。
二、及时施药预防和控制。及时做好未发病田块预防和发病田块施药控制,药剂可选用20%噻菌铜悬浮剂500倍、20%噻森铜悬浮剂600倍、20%噻唑锌悬浮剂800倍、3%噻霉酮微乳剂1000倍、47%春雷·王铜可湿性粉剂1000倍、33.5%喹啉铜悬浮剂1500倍等轮换使用。
三、施药注意事项。
(一)防治白叶枯病宜在上午露水干后或下午露水出现前施药,先打未发病田块或未发病区域,后打发病田块或发病中心,避免人为和田间串灌传播。
(二)注意检查稻田其它病虫害发生情况,兼治二化螟、稻飞虱、稻叶蝉等害虫,减轻螟害和水稻病毒病传播发生。
附:水稻白叶枯病识别和发生特点
水稻白叶枯病,俗称白叶瘟,是细菌性病害,主要为害叶片病田稻叶干枯,造成千粒重降低,秕谷增多。由于水稻品种抗病性、环境条件以及病菌侵入方式不同,常产生不同类型的症状,主要有叶枯型和凋萎型。
1、叶枯型。是水稻白叶枯病的常见症状,病菌从叶尖、叶缘的水孔或伤口侵入,先产生暗绿色或黄绿色斑点,然后向叶缘或叶脉上下纵向延伸,并向内或向两侧扩展,形成灰褐色或橙黄色的波纹状病斑,病部最后变成枯白色,病部与健部分界明显,终致全叶枯死。空气潮湿时,在病叶的新鲜病斑上常分泌黄白色混浊粘稠的菌脓。
2、凋萎型。症状表现为从心叶或心叶下1片~2片叶严重失水、卷曲、青枯、凋萎。由于发病时期不同,可分别出现“枯心”、“枯孕穗”和“白穗”等症状。病叶叶鞘基部及假茎基部呈黄褐色,用手挤压可见菌脓溢出。
3、发生特点。主要通过病种、病稻草、灌溉水和风雨传播,高温高湿(25-30℃)、台风暴雨(造成大量伤口)、氮肥过量、深水灌溉等条件极易导致病害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