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完善乡村文化服务供给与宣传引导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丰富农村文化服务和产品供给。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强调,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完善农村群众文艺扶持机制,增加富有农耕农趣农味、体现和谐和顺和美的乡村文化产品服务供给。
当前,农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多元化,文娱活动日渐丰富,也会通过手机、自媒体等满足休闲需求。同时,也产生了乡村文化供需错位、文体设施闲置、留守老年人“数字沉迷”等问题,这对新时期乡村文化建设工作提出新任务新挑战。为此,需持续完善乡村文化服务供给与宣传引导,进一步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以文化振兴赋能乡村振兴走深走实。
构建精准供给机制,破解供需错位难题。一是建立在地化文化培育体系。设立乡村文化振兴专项基金,每年遴选若干个优秀民间文艺团体,通过“专业导师驻点指导+数字化创作培训”方式提升艺术水平;重点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非遗展演、方言戏剧等节目。二是创新订单式文化配送服务。开发文化需求云问卷系统,建立“村民点单—政府派单—社会接单”的精准配送机制。在县级层面设立文化服务资源库,整合省、市、县三级文艺团体资源,按需开展戏曲周、非遗月等主题活动。三是搭建“云端+实地”展演平台。建设乡村文化云平台,开设乡村大舞台直播专栏,每年组织一定场次的跨区域联合展演。同步建立乡村文化经纪人制度,重点培育可市场化运作的乡村文艺IP。
激活文化设施效能,破解资源闲置困境。一是推行分时段的运营机制。在日常时段,将乡村图书室升级为乡村文化驿站,配置农业技术视频终端等设备,设置代际共学区,组织银发读书会、亲子故事会等活动;在农闲时段,组织农具展、民歌会、美食节等特色活动,依托旅行社吸引周边城区游客短途游;在节庆时段,整合乡镇全域文旅体资源设施,打造文化旅游节,开展民俗展演,吸引周边游客下乡体验。二是实施设施提升计划。在有条件有需求的乡村率先试点建设多功能文化广场,配置可移动舞台、智能健身器材等设施,安装LED文化信息屏,根据耕作需求定期播放农业技术微视频。由村集体牵头成立文化设施运营合作社,每个合作社配备1名专职文化管理员及2—4名村级志愿者。
提升数字素养,防范数字沉迷。一是关注农村老年群体精神文化需求。加强公共文化设施适老化配置,如设立老年活动中心、康养设施等,为留守老年人提供更多的社交机会和娱乐选择,减少其对手机的过度依赖,通过公益讲座等方式增强其对网络信息真伪的识别能力。二是打造优质数字内容供给。整合农业科研院所资源,制作“农技微课”系列视频,推广农业实用技术。扶持“三农”科普账号,培育正能量乡村“网红”,建立内容创作激励机制,对传播正能量的账号给予流量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