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田头走向镜头 打造“村媒联盟”助农增收

杨放在教一个乡亲如何用手机拍摄短视频。(受访者供图)

杨放正在资源县车田苗族乡幸福里社区指导社区工作人员如何使用直播设备。 记者秦丽云 摄
□本报记者 秦丽云
“时光是流动的诗,我在岁月里埋下一颗种子——用镜头记录乡村的心跳。”4月初的一天,资源县“80后”青年杨放,在自己的微信视频号上写下了这么一句话,以此作为对返乡创业之路的回顾,也以此表达对初心的坚守。
4年前的夏天,杨放回到老家资源县,决定以助力乡村振兴作为自己返乡创业的动力和使命。
4年多来,他从田头走向镜头,从直播带货到建立一个专为当地乡亲推介、销售农特产的“村媒联盟”平台。以热爱为底色,以镜头为“犁”,以“村媒人”的责任与担当,杨放与一帮小伙伴“耕”出乡村振兴新模样。
返乡创业 想为乡村振兴做点事
近日,记者在资源县车田苗族乡幸福里社区,见到了正在种植大棚内为乡亲们拍摄中药材种植视频素材的杨放。在过去的4年多时间里,这位个子不高的青年,穿着摄影师马甲、背着无人机、举着手机拍摄的身影,已为众多乡亲所熟知。
忙碌的背后,缘于返乡创业时的一句承诺:想为乡村振兴做点事。
1983年出生的杨放,是资源县车田苗族乡人。2007年大学毕业,他怀着激情与梦想,与几位同学在北京创业。几番打拼,2010年前后,他和小伙伴们打造了一个国内该领域头部机构体系,并创下了过亿元的年产值。
尽管见过了都市的繁华,但杨放始终惦念着家乡。2014年,他回到桂林市区创业。2021年6月,阔别家乡近18年后,他带着梦想重返家乡。
“为何又回来?”面对亲友们的这个提问,杨放心中早有答案。“我们当初接受教育的目的,是为家乡摆脱贫困,而非摆脱贫困的家乡。”杨放说,年少时渴望逃离家乡去远方,长大后才发现,家乡才是心中的归处。而为家乡的发展尽一份力,是他深藏心里许久的“田园梦”。
但是,如何把自己的梦想与家乡的发展相结合?
“有一天,我从乡亲们口中得知了一个新名词,叫‘乡村振兴’。”杨放说,初闻这个新名词,他感觉新鲜又新奇。待他第一时间查找相关资料,了解了这个新名词背后的深刻含义时,他心潮澎湃。
“说实话,那时候我第一时间想到了我的父亲。”杨放说,父亲杨进友于2006年病逝。生前,父亲作为一名山区的邮递员,兢兢业业工作30多载,长年跋山涉水为乡亲们送邮件,并因此获得“全国邮电标兵”、自治区劳模等殊荣。
“像父亲那样,为乡亲们做点事,为家乡的乡村振兴而奋斗。”2021年7月,在返乡一个月后,杨放为自己定下了创业目标。
从田头到镜头 “新农人”在探索中前行
目标确定,接下来就是干。
最初,杨放投身农业生产。耕田、种稻……不过,很快他就发现:没有从事过农业生产的他,干农活“实在是不在行”。
“搞农业,不只是需要干农活的人。”从大城市回归乡村,杨放看待事物有着自己的眼光。他发现,资源县的乡亲们养出了资源黑猪,种出了资源好茶,还有闻名四方的资源圣女果等特色农产品,却因山高路远很难销售出去。如何改变这些现状?杨放给出的答案是:乡村有优质的农产品和勤劳的种养人,缺的不是干农活的人,而是如何整合资源、用新思维和新模式赋能乡村发展的“新农人”。
“何不让乡亲们的土特产‘触电’,拓展销售路径呢?”彼时,电商销售在全国很多县域已成常态,然而乡亲们对这种新的销售模式还很陌生。杨放决定以电商作为切入口,为乡亲们直播卖货。
2022年夏季,杨放组建了一个直播带货团队,首先尝试为资源葡萄直播带货。杨放和团队布好场景,选好样品,开启直播。直播很成功,也接到了不少订单,这让大家都很兴奋。然而,问题很快接踵而至。“订单出来了,谁来供货?谁来负责采摘、打包等事宜,选哪个快递公司合作……”杨放说,当时,乡亲们只是知道有人帮忙直播带货,对于葡萄如何采摘、打包、运输等,全然不懂。无奈,杨放带着直播团队又充当采摘员、打包员、快递员……
随后,杨放和团队尝试直播销售资源红心猕猴桃。直播间内,资源猕猴桃受到了很多网友的青睐,却因价格问题难以大批量销售。原来,资源猕猴桃果品优质,在当地批发价达8—10元/斤,但是同类型的猕猴桃在市内的批发市场,只卖3—4元/斤,价格上劣势明显。
“直播带货,没人下单,让人发愁;有人下单,也让人发愁。”杨放说,资源位处山地,农户又分散种植,单纯走电商销售的路子,存在采摘难、商品规格难统一、快递收件难等诸多难题。如何解决这些难题,让乡亲们有效增收?这,又让杨放陷入新的思索当中。
建立“村媒联盟” 打造家乡农特产推介销售新平台
“能不能换一种方式,帮乡亲们自己参与推介和销售农特产?”杨放坚信:用新时代的新媒体镜头,帮乡亲们推介农特产,这个大方向没有错。但是,这不能仅仅是一个人来做,或是某一群人来做,而是需要乡亲们的共同参与。
2023年,杨放再启新程。他与志同道合的返乡青年,组建“大埠头新媒体工作室”。
在位于资源县城的“大埠头新媒体工作室”,记者看到杨放的直播工作间,以及正在电脑前忙着剪辑各种与资源县的人文风情、农特产等有关的视频的同事。为何取名“大埠头新媒体工作室”?杨放笑着解释:因为资源县的县城所在地,原来就叫大埠头村,现名大埠街社区。而在资源很多本地百姓心中,大埠头村,就代表着资源,故以此命名。而工作室的成立,就是为了服务资源县的众多乡村。为此,杨放和小伙伴们给自己取了统一新名:村媒人。
在“大埠头村媒”微信视频号上,有着近百条视频,均与推介资源农特产有关。该视频号的简介,杨放写着:助力乡村振兴,为乡亲铺就增收路。截至目前,杨放带着团队已拍摄制作资源三农系列原创宣传短视频上百条,涵盖宣传片、新闻片等多种类型;相关视频已有近400万的阅读量,直接间接转化销售额200余万元。
在免费为资源的众多农特产拍摄短视频时,杨放坚持义务教乡亲们短视频拍摄知识。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杨放说:“乡亲们自己种养的农特产,自己心里有数,让他们自己用短视频的方式记录农特产的故事,更有说服力、感染力。”2023年至今,杨放在工作室组织了多次免费培训,鼓励乡亲们拿起手机,并手把手教了200多个乡亲用短视频讲好“资源故事”。
“杨老师,这个直播用的麦克风,如何调试?”采访当日,车田苗族乡幸福里社区的驻村第一书记唐梅萍,特意邀请杨放到社区新打造的直播间,教社区工作人员如何使用相关直播设备。唐梅萍说,2024年底,在杨放团队的大力支持下,幸福里社区建立了属于自己的直播间。接下来,乡亲们将借助这个平台,为自己带货、卖货,拓展土特产的销售路径。
2024年,杨放萌生了一个更大胆的想法:联合当地的种养能手、返乡青年和留守老人,在“粤桂合作·资源供销助农”平台的帮助下,成立“村媒联盟”,通过资源共享、共建品牌等,让零散土地在网络上“连成片”,让优质产品走出大山。
何为“村媒联盟”?杨放说,资源县有7个乡镇,共75个村(街)委。每一个村(街)委,都有自己的特色农产品。而他和小伙伴还有乡亲们要做的,就是把每个村(街)委的特色农产品,拍好图片或短视频,配好文案,发布在资源供销助农商城“大埠头商城”这一微信小程序上。“通过这个平台,乡亲们可以把自己村或者资源县的所有农特产,在不同的收获季及时分享出去,推介出去,让客户自己下单订购。”杨放说。
记者注意到,“大埠头商城”上展示着资源县7个乡镇,及各个乡镇共74个村的农特产,产品随着季节时令的变化而进行不定期的调整。由于这块的统筹、落实工作量非常大,所以产品还只是在逐步完善中。社水村的老树红茶、铜座村的金丝皇菊花茶、晓锦村的黑猪、资源镇的腊肉、梅溪镇的罗汉果等均在其中。
“杨放怀着对家乡的热爱,为家乡的乡村振兴,做了很多努力和探索。”车田苗族乡车田村驻村第一书记黄勇说,这些年,他见证了杨放返乡创业的全过程,对于他的助农之心,非常敬佩。车田村的高山红薯、高山西红柿等土特产,也借助“大埠头商城”极大地拓展了销售路径。
“‘村媒联盟’要实现真正的助农增收,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杨放说,这是一个漫长的探索过程,而他,将继续为此努力前行。
在采访结束时,记者再次翻看杨放打造的数个微信视频号。其中的很多文字,饱含他对家乡的深情。他说,从“种地新手”到“乡村主播”,再到打造“村媒联盟”,这一过程“让锄头与手机同频,让泥土香混着流量声”。在“村媒人”的路上,有汗湿的衣襟,更有触手可及的星光。每一次对焦,都是对土地的告白;每一帧画面,都是写给未来的信。
而熟悉杨放的乡亲们坚信:在未完成的影像里,藏着比星光更亮的期待。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像杨放这样的青年,正用新思维、新模式、新技术,为乡村注入活力,为农民开拓新空间,将“耕”出乡村振兴的新模样。
“时光是流动的诗,我在岁月里埋下一颗种子——用镜头记录乡村的心跳。”4月初的一天,资源县“80后”青年杨放,在自己的微信视频号上写下了这么一句话,以此作为对返乡创业之路的回顾,也以此表达对初心的坚守。
4年前的夏天,杨放回到老家资源县,决定以助力乡村振兴作为自己返乡创业的动力和使命。
4年多来,他从田头走向镜头,从直播带货到建立一个专为当地乡亲推介、销售农特产的“村媒联盟”平台。以热爱为底色,以镜头为“犁”,以“村媒人”的责任与担当,杨放与一帮小伙伴“耕”出乡村振兴新模样。
返乡创业 想为乡村振兴做点事
近日,记者在资源县车田苗族乡幸福里社区,见到了正在种植大棚内为乡亲们拍摄中药材种植视频素材的杨放。在过去的4年多时间里,这位个子不高的青年,穿着摄影师马甲、背着无人机、举着手机拍摄的身影,已为众多乡亲所熟知。
忙碌的背后,缘于返乡创业时的一句承诺:想为乡村振兴做点事。
1983年出生的杨放,是资源县车田苗族乡人。2007年大学毕业,他怀着激情与梦想,与几位同学在北京创业。几番打拼,2010年前后,他和小伙伴们打造了一个国内该领域头部机构体系,并创下了过亿元的年产值。
尽管见过了都市的繁华,但杨放始终惦念着家乡。2014年,他回到桂林市区创业。2021年6月,阔别家乡近18年后,他带着梦想重返家乡。
“为何又回来?”面对亲友们的这个提问,杨放心中早有答案。“我们当初接受教育的目的,是为家乡摆脱贫困,而非摆脱贫困的家乡。”杨放说,年少时渴望逃离家乡去远方,长大后才发现,家乡才是心中的归处。而为家乡的发展尽一份力,是他深藏心里许久的“田园梦”。
但是,如何把自己的梦想与家乡的发展相结合?
“有一天,我从乡亲们口中得知了一个新名词,叫‘乡村振兴’。”杨放说,初闻这个新名词,他感觉新鲜又新奇。待他第一时间查找相关资料,了解了这个新名词背后的深刻含义时,他心潮澎湃。
“说实话,那时候我第一时间想到了我的父亲。”杨放说,父亲杨进友于2006年病逝。生前,父亲作为一名山区的邮递员,兢兢业业工作30多载,长年跋山涉水为乡亲们送邮件,并因此获得“全国邮电标兵”、自治区劳模等殊荣。
“像父亲那样,为乡亲们做点事,为家乡的乡村振兴而奋斗。”2021年7月,在返乡一个月后,杨放为自己定下了创业目标。
从田头到镜头 “新农人”在探索中前行
目标确定,接下来就是干。
最初,杨放投身农业生产。耕田、种稻……不过,很快他就发现:没有从事过农业生产的他,干农活“实在是不在行”。
“搞农业,不只是需要干农活的人。”从大城市回归乡村,杨放看待事物有着自己的眼光。他发现,资源县的乡亲们养出了资源黑猪,种出了资源好茶,还有闻名四方的资源圣女果等特色农产品,却因山高路远很难销售出去。如何改变这些现状?杨放给出的答案是:乡村有优质的农产品和勤劳的种养人,缺的不是干农活的人,而是如何整合资源、用新思维和新模式赋能乡村发展的“新农人”。
“何不让乡亲们的土特产‘触电’,拓展销售路径呢?”彼时,电商销售在全国很多县域已成常态,然而乡亲们对这种新的销售模式还很陌生。杨放决定以电商作为切入口,为乡亲们直播卖货。
2022年夏季,杨放组建了一个直播带货团队,首先尝试为资源葡萄直播带货。杨放和团队布好场景,选好样品,开启直播。直播很成功,也接到了不少订单,这让大家都很兴奋。然而,问题很快接踵而至。“订单出来了,谁来供货?谁来负责采摘、打包等事宜,选哪个快递公司合作……”杨放说,当时,乡亲们只是知道有人帮忙直播带货,对于葡萄如何采摘、打包、运输等,全然不懂。无奈,杨放带着直播团队又充当采摘员、打包员、快递员……
随后,杨放和团队尝试直播销售资源红心猕猴桃。直播间内,资源猕猴桃受到了很多网友的青睐,却因价格问题难以大批量销售。原来,资源猕猴桃果品优质,在当地批发价达8—10元/斤,但是同类型的猕猴桃在市内的批发市场,只卖3—4元/斤,价格上劣势明显。
“直播带货,没人下单,让人发愁;有人下单,也让人发愁。”杨放说,资源位处山地,农户又分散种植,单纯走电商销售的路子,存在采摘难、商品规格难统一、快递收件难等诸多难题。如何解决这些难题,让乡亲们有效增收?这,又让杨放陷入新的思索当中。
建立“村媒联盟” 打造家乡农特产推介销售新平台
“能不能换一种方式,帮乡亲们自己参与推介和销售农特产?”杨放坚信:用新时代的新媒体镜头,帮乡亲们推介农特产,这个大方向没有错。但是,这不能仅仅是一个人来做,或是某一群人来做,而是需要乡亲们的共同参与。
2023年,杨放再启新程。他与志同道合的返乡青年,组建“大埠头新媒体工作室”。
在位于资源县城的“大埠头新媒体工作室”,记者看到杨放的直播工作间,以及正在电脑前忙着剪辑各种与资源县的人文风情、农特产等有关的视频的同事。为何取名“大埠头新媒体工作室”?杨放笑着解释:因为资源县的县城所在地,原来就叫大埠头村,现名大埠街社区。而在资源很多本地百姓心中,大埠头村,就代表着资源,故以此命名。而工作室的成立,就是为了服务资源县的众多乡村。为此,杨放和小伙伴们给自己取了统一新名:村媒人。
在“大埠头村媒”微信视频号上,有着近百条视频,均与推介资源农特产有关。该视频号的简介,杨放写着:助力乡村振兴,为乡亲铺就增收路。截至目前,杨放带着团队已拍摄制作资源三农系列原创宣传短视频上百条,涵盖宣传片、新闻片等多种类型;相关视频已有近400万的阅读量,直接间接转化销售额200余万元。
在免费为资源的众多农特产拍摄短视频时,杨放坚持义务教乡亲们短视频拍摄知识。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杨放说:“乡亲们自己种养的农特产,自己心里有数,让他们自己用短视频的方式记录农特产的故事,更有说服力、感染力。”2023年至今,杨放在工作室组织了多次免费培训,鼓励乡亲们拿起手机,并手把手教了200多个乡亲用短视频讲好“资源故事”。
“杨老师,这个直播用的麦克风,如何调试?”采访当日,车田苗族乡幸福里社区的驻村第一书记唐梅萍,特意邀请杨放到社区新打造的直播间,教社区工作人员如何使用相关直播设备。唐梅萍说,2024年底,在杨放团队的大力支持下,幸福里社区建立了属于自己的直播间。接下来,乡亲们将借助这个平台,为自己带货、卖货,拓展土特产的销售路径。
2024年,杨放萌生了一个更大胆的想法:联合当地的种养能手、返乡青年和留守老人,在“粤桂合作·资源供销助农”平台的帮助下,成立“村媒联盟”,通过资源共享、共建品牌等,让零散土地在网络上“连成片”,让优质产品走出大山。
何为“村媒联盟”?杨放说,资源县有7个乡镇,共75个村(街)委。每一个村(街)委,都有自己的特色农产品。而他和小伙伴还有乡亲们要做的,就是把每个村(街)委的特色农产品,拍好图片或短视频,配好文案,发布在资源供销助农商城“大埠头商城”这一微信小程序上。“通过这个平台,乡亲们可以把自己村或者资源县的所有农特产,在不同的收获季及时分享出去,推介出去,让客户自己下单订购。”杨放说。
记者注意到,“大埠头商城”上展示着资源县7个乡镇,及各个乡镇共74个村的农特产,产品随着季节时令的变化而进行不定期的调整。由于这块的统筹、落实工作量非常大,所以产品还只是在逐步完善中。社水村的老树红茶、铜座村的金丝皇菊花茶、晓锦村的黑猪、资源镇的腊肉、梅溪镇的罗汉果等均在其中。
“杨放怀着对家乡的热爱,为家乡的乡村振兴,做了很多努力和探索。”车田苗族乡车田村驻村第一书记黄勇说,这些年,他见证了杨放返乡创业的全过程,对于他的助农之心,非常敬佩。车田村的高山红薯、高山西红柿等土特产,也借助“大埠头商城”极大地拓展了销售路径。
“‘村媒联盟’要实现真正的助农增收,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杨放说,这是一个漫长的探索过程,而他,将继续为此努力前行。
在采访结束时,记者再次翻看杨放打造的数个微信视频号。其中的很多文字,饱含他对家乡的深情。他说,从“种地新手”到“乡村主播”,再到打造“村媒联盟”,这一过程“让锄头与手机同频,让泥土香混着流量声”。在“村媒人”的路上,有汗湿的衣襟,更有触手可及的星光。每一次对焦,都是对土地的告白;每一帧画面,都是写给未来的信。
而熟悉杨放的乡亲们坚信:在未完成的影像里,藏着比星光更亮的期待。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像杨放这样的青年,正用新思维、新模式、新技术,为乡村注入活力,为农民开拓新空间,将“耕”出乡村振兴的新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