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田手工造纸技艺的传承与坚守
▲邓义珠夫妇破竹后,将其捆绑。
◥邓月妹在捞纸。
▲深潭村村民在用木构榨纸器具榨纸,使湿纸中的水被榨出。
▲记者在体验造纸的最后环节。
▼村民将纸堆叠整齐。
历史:
瑶乡深处 古法造纸传承数百年
兰田瑶族乡位于灵川县西北部,属边远山区,居住着瑶、壮、汉、回等多个民族。其中,瑶族人口占33.4%。该乡境内山高岭叠,山地面积占总面积96%。一直以来,依托丰富的竹木资源,毛竹生产和加工是瑶乡群众的主要经济支柱。手工造纸,便是当地瑶族人家传承数百年的一种传统经济活动。
据《灵川县志》记载,灵川瑶族竹纸生产始于清代中叶,盛于民初,至今有200多年历史。关于兰田生产竹纸的渊源,据当地老人介绍,从明代起,瑶民不断从长江、浙江一带南迁。大约在清朝嘉庆年间,又一批瑶民迁移到了兰田,他们带来了汉人的造纸技艺。看到当地竹林茂密而利用率低,这些瑶民便向村寨里的人们建议利用竹子造纸,并传授造纸技术。
近日,记者从市区驱车一个多小时到灵川县兰田瑶族乡政府,再沿着蜿蜒山路行驶了一个多小时,才到达该乡手工造纸业最为兴盛的南坳村委深潭村。
深潭村,群山连绵,山溪潺潺,竹林苍翠。看起来颇有些寂寞的乡村,其实很多人家都在吊脚楼下忙碌着一件事——手工造纸。在田间地头、坡地山边等,随处可见的四四方方的水池,也就是造纸用的沤竹池,更是当地造纸繁忙的一个例证。
村民邓义珠和妻子邓月妹,正在吊脚楼下的造纸坊忙碌。“60后”的邓义珠,谈起古法造纸,满怀深情。他告诉记者,他家祖先原籍广东,最初迁徙至兴安县,后又迁到兰田瑶族乡,到他已有十五代。祖先迁到兰田后,开始从事手工造纸,一直传承到他这一代。而在深潭村,绝大部分人家跟他们家一样,靠手工造纸、卖纸为生。造纸,成了乡亲们生活中的大事,也早已成为他们生命的一部分。正因如此,手工造纸,在瑶乡深山处,代代相传。
让兰田瑶乡造纸人自豪的是,兰田手工造纸只用石灰和树木黏液,没有添加化学试剂,污染极小,并且选用生料法造纸,没有经过蒸煮,排放的废液也少。兰田手工造纸传承这么多年,对当地的环境没有造成任何破坏性影响。
体验:
工序繁杂 造纸需要真功夫
兰田手工造纸从砍竹至生产出纸品,工序繁多,历时5个多月。这些工序,主要包括砍竹、沤竹麻、洗竹麻、踩竹浆、拌竹浆、捞纸、晒纸和修纸。
手工造纸的第一步砍竹子,极其讲究季节性。每年小满节气前10天左右,毛竹还没有长出叶子,村民上山用斧头或排刀、直刀,把长得小的、密集的废毛竹砍下,作为造纸所需之毛竹。过了小满,竹子长出叶子,就意味着老了、硬了,沤不烂,无法用来造纸。
大概在17岁那年,邓义珠开始帮父亲造纸,而父亲让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砍竹子。那些年,每年小满前,几乎全村人都在竹林忙碌。一座山上的毛竹,全部砍完后,收集起来。毛竹有青皮保护,竹子不会干。所以,这一季砍的毛竹,可以备全年造纸之需。
当下已是冬季,毛竹虽有,却已不如春季那般嫩。为了体验兰田手工造纸的全部工艺,记者在邓义珠夫妇的帮助下,前往山林砍竹。
记者在竹林中挑选了一棵嫩毛竹砍倒,砍成两段,每段1.5米左右。再用专用的削皮刀削皮后,把竹子破成两指宽左右的竹片。竹片成捆,扛回山下,再放入沤竹池,铺一层竹片撒一层石灰,就开始了沤竹麻的过程。
踩竹麻时,当双脚踩在冰冷的竹麻上,记者顿觉全身都冷了起来。持续踩了十几分钟,记者觉得双腿都软了。一位村民告诉记者,农历10月份造纸,天已经很冷。人光着双脚踩竹片,经常因脚在冷水中而被冻麻木。
在依序体验了洗竹麻、踩竹麻、拌竹浆的工艺之后,记者体验到了手工造纸最难的一个环节——捞纸。邓义珠演示给记者看。他站在捞浆池旁,将装好纸帘的帘架插进水里,由外往里舀水,向上缓慢抬起前后轻轻摇晃;再由右往左挑水,水顺势从右侧流出。接着,他转身将帘架上的湿纸盖于纸垛上。
看到这一气呵成的动作,记者最初以为很简单。结果,记者尝试了几十次,没有一次成功。持续捞浆半个小时下来,记者感觉腰酸背胀。旁边的一位瑶民告诉记者,如何捞出一张薄且平整的纸张很有讲究,整个过程要点在于捞纸过程中双手必须水平且迅速,而没有长期积累的经验和手感,根本做不到。
“捞纸是手工造纸中最难的一个环节,至少要学一年半载。”邓义珠接着说,他也是在帮父亲打了多年下手后,才学会捞纸。此外,捞纸既是技术活又是体力活。有时候为了赶时间,一天就得重复捞纸的动作成千上万次,其间之辛苦,不言而喻。
随后,记者又在邓义珠的指导下体验了晒纸、修纸、打包等程序。这些程序,均看起来简单容易,实则非常讲究技术,需要操作者有“真功夫”。正是这些体验,让记者深切地感受到手工造纸技艺的繁杂,以及操作者们的艰辛。
现状:
已加强保护 让古法技艺代代传
采访接近尾声时,记者跟着邓义珠夫妇到一位瑶胞家中,帮忙晒纸。记者注意到,兰田手工造纸,造出的是土纸,较为粗糙。邓义珠说,相比用机器生产出来的纸张,兰田古法技艺生产出来的土纸柔软,韧性大,主要用于包装、糊窗(墙)、家庭书写、祭祀等。
晒纸过后是修纸、捆扎。此时,邓义珠的思绪又飞到了青年时光。18岁那年,身为家中长子的他,跟着父亲,第一次挑着一担(48斤—50斤)土纸,翻山越岭20多公里,前往现在的临桂区宛田瑶族乡卖纸。天不亮就出发,天黑才回家。尽管辛苦,但是卖纸得来的收入,却让一大家子的生活得以维持。
22岁结婚后,邓义珠成了家里的顶梁柱,造纸的活也由他和妻子接了过来。此后,造纸、卖纸,养家糊口,成了生活的全部。2003年,村里终于通了公路,挑着土纸翻山越岭去销售的艰辛,终于告一段落。
不过,生活总是让人欢喜让人忧。因为土纸用途单一,而包装已被塑料袋代替,糊窗(墙)、书写用途也趋于消亡,手工造纸面临销量锐减、无利可图的局面。此外,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愿意再吃手工造纸的苦,纷纷选择外出打工谋生。
邓义珠说,深潭村现有66户,几乎家家户户仍在造纸。“年轻人看过、见过,甚至偶尔也做过,但是真正愿意坚守手工造纸的,却没几个。”他说,像他这样已经习惯造纸,并以此增加收入的乡亲,基本上是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了。
据兰田瑶族乡人民政府的工作人员介绍,近年来,灵川县和兰田瑶族乡为保护兰田手工造纸传统技艺,对手工造纸技艺进行了普查,了解、掌握兰田手工造纸业现状和造纸户家庭情况,将兰田手工造纸技艺列入了县级保护名录。同时,该乡引导瑶寨同胞做好手工土法造纸技艺保护和传承工作。2013年,灵川兰田手工造纸技艺入选第三批桂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018年,这一技艺被列入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当吊脚楼的阳台上,挂满了纸,满屋子都是纸的香气。邓义珠摆上方桌,放上笔墨纸砚。当他在铺开的图纸上,写下一个晕染着墨香的“福”字,内心已是感慨万千。他说,手工造纸,曾让深潭村的众多瑶胞,通过辛劳和智慧,过上有“福”的日子。他坚信,这样的传统技艺,在日益加强的保护中,在更多人的知晓和坚持下,一定会继续传承下去,写出更多“福”。
兰田瑶族乡党委书记陈丽告诉记者,多年来,该乡已持续开展对兰田手工造纸技艺的保护工作,并已帮助传承人对陈旧作坊和破损工具进行维修、完善,对传承人的生产活动给予政策扶持。这两年,该乡一直持续挑选一批技艺高超的师傅开展传艺和交流活动,以促使兰田手工造纸技术永葆活力、代代相传。
土法造纸,以山竹为料,以时光作墨。记者坚信:当更多的人因一捆竹、一沓纸而知道兰田手工造纸技艺,这项技艺造出的纸,必将在漫漫时光中,晕染岁月长卷……
瑶乡深处 古法造纸传承数百年
兰田瑶族乡位于灵川县西北部,属边远山区,居住着瑶、壮、汉、回等多个民族。其中,瑶族人口占33.4%。该乡境内山高岭叠,山地面积占总面积96%。一直以来,依托丰富的竹木资源,毛竹生产和加工是瑶乡群众的主要经济支柱。手工造纸,便是当地瑶族人家传承数百年的一种传统经济活动。
据《灵川县志》记载,灵川瑶族竹纸生产始于清代中叶,盛于民初,至今有200多年历史。关于兰田生产竹纸的渊源,据当地老人介绍,从明代起,瑶民不断从长江、浙江一带南迁。大约在清朝嘉庆年间,又一批瑶民迁移到了兰田,他们带来了汉人的造纸技艺。看到当地竹林茂密而利用率低,这些瑶民便向村寨里的人们建议利用竹子造纸,并传授造纸技术。
近日,记者从市区驱车一个多小时到灵川县兰田瑶族乡政府,再沿着蜿蜒山路行驶了一个多小时,才到达该乡手工造纸业最为兴盛的南坳村委深潭村。
深潭村,群山连绵,山溪潺潺,竹林苍翠。看起来颇有些寂寞的乡村,其实很多人家都在吊脚楼下忙碌着一件事——手工造纸。在田间地头、坡地山边等,随处可见的四四方方的水池,也就是造纸用的沤竹池,更是当地造纸繁忙的一个例证。
村民邓义珠和妻子邓月妹,正在吊脚楼下的造纸坊忙碌。“60后”的邓义珠,谈起古法造纸,满怀深情。他告诉记者,他家祖先原籍广东,最初迁徙至兴安县,后又迁到兰田瑶族乡,到他已有十五代。祖先迁到兰田后,开始从事手工造纸,一直传承到他这一代。而在深潭村,绝大部分人家跟他们家一样,靠手工造纸、卖纸为生。造纸,成了乡亲们生活中的大事,也早已成为他们生命的一部分。正因如此,手工造纸,在瑶乡深山处,代代相传。
让兰田瑶乡造纸人自豪的是,兰田手工造纸只用石灰和树木黏液,没有添加化学试剂,污染极小,并且选用生料法造纸,没有经过蒸煮,排放的废液也少。兰田手工造纸传承这么多年,对当地的环境没有造成任何破坏性影响。
体验:
工序繁杂 造纸需要真功夫
兰田手工造纸从砍竹至生产出纸品,工序繁多,历时5个多月。这些工序,主要包括砍竹、沤竹麻、洗竹麻、踩竹浆、拌竹浆、捞纸、晒纸和修纸。
手工造纸的第一步砍竹子,极其讲究季节性。每年小满节气前10天左右,毛竹还没有长出叶子,村民上山用斧头或排刀、直刀,把长得小的、密集的废毛竹砍下,作为造纸所需之毛竹。过了小满,竹子长出叶子,就意味着老了、硬了,沤不烂,无法用来造纸。
大概在17岁那年,邓义珠开始帮父亲造纸,而父亲让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砍竹子。那些年,每年小满前,几乎全村人都在竹林忙碌。一座山上的毛竹,全部砍完后,收集起来。毛竹有青皮保护,竹子不会干。所以,这一季砍的毛竹,可以备全年造纸之需。
当下已是冬季,毛竹虽有,却已不如春季那般嫩。为了体验兰田手工造纸的全部工艺,记者在邓义珠夫妇的帮助下,前往山林砍竹。
记者在竹林中挑选了一棵嫩毛竹砍倒,砍成两段,每段1.5米左右。再用专用的削皮刀削皮后,把竹子破成两指宽左右的竹片。竹片成捆,扛回山下,再放入沤竹池,铺一层竹片撒一层石灰,就开始了沤竹麻的过程。
踩竹麻时,当双脚踩在冰冷的竹麻上,记者顿觉全身都冷了起来。持续踩了十几分钟,记者觉得双腿都软了。一位村民告诉记者,农历10月份造纸,天已经很冷。人光着双脚踩竹片,经常因脚在冷水中而被冻麻木。
在依序体验了洗竹麻、踩竹麻、拌竹浆的工艺之后,记者体验到了手工造纸最难的一个环节——捞纸。邓义珠演示给记者看。他站在捞浆池旁,将装好纸帘的帘架插进水里,由外往里舀水,向上缓慢抬起前后轻轻摇晃;再由右往左挑水,水顺势从右侧流出。接着,他转身将帘架上的湿纸盖于纸垛上。
看到这一气呵成的动作,记者最初以为很简单。结果,记者尝试了几十次,没有一次成功。持续捞浆半个小时下来,记者感觉腰酸背胀。旁边的一位瑶民告诉记者,如何捞出一张薄且平整的纸张很有讲究,整个过程要点在于捞纸过程中双手必须水平且迅速,而没有长期积累的经验和手感,根本做不到。
“捞纸是手工造纸中最难的一个环节,至少要学一年半载。”邓义珠接着说,他也是在帮父亲打了多年下手后,才学会捞纸。此外,捞纸既是技术活又是体力活。有时候为了赶时间,一天就得重复捞纸的动作成千上万次,其间之辛苦,不言而喻。
随后,记者又在邓义珠的指导下体验了晒纸、修纸、打包等程序。这些程序,均看起来简单容易,实则非常讲究技术,需要操作者有“真功夫”。正是这些体验,让记者深切地感受到手工造纸技艺的繁杂,以及操作者们的艰辛。
现状:
已加强保护 让古法技艺代代传
采访接近尾声时,记者跟着邓义珠夫妇到一位瑶胞家中,帮忙晒纸。记者注意到,兰田手工造纸,造出的是土纸,较为粗糙。邓义珠说,相比用机器生产出来的纸张,兰田古法技艺生产出来的土纸柔软,韧性大,主要用于包装、糊窗(墙)、家庭书写、祭祀等。
晒纸过后是修纸、捆扎。此时,邓义珠的思绪又飞到了青年时光。18岁那年,身为家中长子的他,跟着父亲,第一次挑着一担(48斤—50斤)土纸,翻山越岭20多公里,前往现在的临桂区宛田瑶族乡卖纸。天不亮就出发,天黑才回家。尽管辛苦,但是卖纸得来的收入,却让一大家子的生活得以维持。
22岁结婚后,邓义珠成了家里的顶梁柱,造纸的活也由他和妻子接了过来。此后,造纸、卖纸,养家糊口,成了生活的全部。2003年,村里终于通了公路,挑着土纸翻山越岭去销售的艰辛,终于告一段落。
不过,生活总是让人欢喜让人忧。因为土纸用途单一,而包装已被塑料袋代替,糊窗(墙)、书写用途也趋于消亡,手工造纸面临销量锐减、无利可图的局面。此外,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愿意再吃手工造纸的苦,纷纷选择外出打工谋生。
邓义珠说,深潭村现有66户,几乎家家户户仍在造纸。“年轻人看过、见过,甚至偶尔也做过,但是真正愿意坚守手工造纸的,却没几个。”他说,像他这样已经习惯造纸,并以此增加收入的乡亲,基本上是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了。
据兰田瑶族乡人民政府的工作人员介绍,近年来,灵川县和兰田瑶族乡为保护兰田手工造纸传统技艺,对手工造纸技艺进行了普查,了解、掌握兰田手工造纸业现状和造纸户家庭情况,将兰田手工造纸技艺列入了县级保护名录。同时,该乡引导瑶寨同胞做好手工土法造纸技艺保护和传承工作。2013年,灵川兰田手工造纸技艺入选第三批桂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018年,这一技艺被列入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当吊脚楼的阳台上,挂满了纸,满屋子都是纸的香气。邓义珠摆上方桌,放上笔墨纸砚。当他在铺开的图纸上,写下一个晕染着墨香的“福”字,内心已是感慨万千。他说,手工造纸,曾让深潭村的众多瑶胞,通过辛劳和智慧,过上有“福”的日子。他坚信,这样的传统技艺,在日益加强的保护中,在更多人的知晓和坚持下,一定会继续传承下去,写出更多“福”。
兰田瑶族乡党委书记陈丽告诉记者,多年来,该乡已持续开展对兰田手工造纸技艺的保护工作,并已帮助传承人对陈旧作坊和破损工具进行维修、完善,对传承人的生产活动给予政策扶持。这两年,该乡一直持续挑选一批技艺高超的师傅开展传艺和交流活动,以促使兰田手工造纸技术永葆活力、代代相传。
土法造纸,以山竹为料,以时光作墨。记者坚信:当更多的人因一捆竹、一沓纸而知道兰田手工造纸技艺,这项技艺造出的纸,必将在漫漫时光中,晕染岁月长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