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技术 | 番石榴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方案
为了提高广西壮族自治区番石榴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水平,推动化学农药减量增效,遏制违法使用水果禁用农药问题,常规农药残留超标问题得到有效管控,保障番石榴生产、果品质量及生态环境安全,制定本方案。
一、防控目标
番石榴种植区主要病虫害防治处置率达到90%以上,总体防控效果80%以上,危害损失率控制在10%以内,番石榴鲜果符合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
二、防控策略
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强化绿色植保理念,科学运用农业防控、生物防控、理化驱诱等绿色防控技术措施,科学合理使用安全、高效、经济的农药,保障番石榴生产、果品质量及生态环境安全。
三、防控重点
主要病害有根结线虫病、藻斑病、煤烟病、炭疽病等;主要虫害有蚜虫、粉蚧壳虫、卷叶蛾、果实蝇等。
四、防控措施
(一)主要病虫害监测预警
在番石榴整个生长周期,其根系、叶片、幼果都容易受到多种病虫害破坏,影响番石榴的产量和果实质量,因此需要密切关
注病虫害的发生情况。主要通过人工调查,观测植株叶片颜色变化情况、有无虫洞、果皮表面等植物表型特征,适时采用合理的防控措施。
(二)农业防控
番石榴多种病虫害种类如煤烟病、藻斑病、白蛾蜡蝉等的发生与果园的郁蔽程度有关,因此病虫害的发生与栽培管理技术密切相关。加强栽培管理,做好果园的修剪工作,增强果园的通风透光程度,有利于减少这些病虫害的发生。
1.合理规划果园建设,注重向阳、排灌水。番石榴果园选址考虑年极端低温天气0℃以上的南部地区,注意避风向阳。种植密度因品种、土质、栽培管理方法不同而定,一般株行距为2米×2.5米、2米×3米、3米×3.5米或3米×4米,种植密度约90—120株/亩。平地建园应挖好排灌水沟,坡地则需修筑等高梯台。
2.加强栽培管理。对于新定植幼树而言,主要是保证土壤湿度,施肥旨在促进生长、培养丰产树冠,要做到勤施薄施,以有机肥作为主要施肥材料,尽量避免施用化肥。待幼树成长之后,再适当追加肥料施用量。对进入挂果期的成年树而言,施肥量视树势及挂果量而定。原则上掌握“一梢两肥”,即1—2月采果后至萌芽前施过冬基肥;开花前1个月以速效肥为主;在果实膨大期以磷钾肥为主,配合施用一定量氮肥;果实成熟期适当补充硫酸镁、钾等化肥,可提高果实品质。若每年采收多批次果实,则更应注意加强肥料施用,通常在采收期结束一个月左右开沟,重施有机肥,保持土壤肥力。此外,抽梢期、开花期、果实生长期保持土壤湿润,此期如发生干旱应及时灌水。
3.合理修剪,注重疏花疏果,保持果园通透性。果树定植初期修剪宜轻,进入盛果期后加重,植株多修剪成自然开心形,其特点为主干高50厘米左右,无中心干,有主枝3—4个,主枝上着生侧枝,侧枝上着生结果枝。进入盛果期的植株应注意及时重截更新。首先修剪内膛枝、过密枝、弱枝,短截徒长的的强枝,疏去过密、交叉、过于下垂的枝条;其次对直径2厘米以上的粗枝进行重剪,降低树冠高度至2米以内。每次修剪前后施1次重肥,以有机肥为主,配施化肥;施肥后覆土,可有效提高树体抗寒性。
4.控制坐果枝条数量。根据枝条分布的位置和粗壮程度决定留花留果数。保留单生花、两花集生去小留大、三花簇生时去除两边边花。去除畸形果、病虫果,每枝留果1—2个,尽量有6对叶片。正常的疏花通常在盛花期进行,疏果一般在谢花期之后,幼果生长30—40天左右进行,疏花疏果以后要注意施肥,花果管理。
5.建立生态园区,及时清园。综合运用防护林带、蜜源植物、行间间作或生草栽培等技术,注意定期进行刈割压青以控制草的高度,创造有利于果树生长和天敌生存的生态环境。对于剪除的病虫枝要及时进行集中无害化处理,同时做好园区消杀,以减少菌源,防止病害传播及蔓延。
(三)物理防控和理化驱诱
1.果实套袋。套袋是番石榴果实免遭病虫害侵袭最有效的措施之一,当幼果长到果径3—4厘米时(约小土鸡蛋大小),进行套袋。套袋材料为双层聚丙烯材料,内层白色泡沫网筒,外层25毫米×20毫米×0.02毫米透明薄膜袋,泡沫4毫米厚。套袋前喷一次杀菌杀虫药剂,药剂干后套袋。网口与袋口要紧贴果柄扎实,以防松脱、病虫侵入。另外应注意留果果位不宜过低,成熟时果实过重枝条下降而果实靠近地面摩擦,果实可能损伤。
2.搭建防虫网。对于周围有不同作物品种混种的果园,可以在番石榴园区周边搭建防虫网,减少虫害在不同果园间的迁飞扩散。建议网孔密度选择20目以上,防虫网高度5米以上。
3.使用诱捕器或黄板。诱捕器悬挂于离地面1.5米左右的树冠上,每亩安装果实蝇诱捕器5个,采用梅花式排列;每亩悬挂20厘米×25厘米或者25厘米×30厘米黄板20—25张,置于树冠内,诱杀蚜虫、粉虱、果实蝇等小型害虫。
(四)生物防控
1.增加果园有益生物,适当使用有益微生物菌肥。尽可能实行机械和人工除草,在果园周围种植蜜源植物,以创造有利于天敌繁殖的生态环境。
2.优先使用微生物源、植物源生物农药。喷施软皂、植物性杀虫剂、或其他植物源提取剂,可有限度地使用鱼藤酮、植物源除虫菊酯、乳化植物油、硅藻土、微生物制剂(杀螟杆菌、苏云金杆菌制剂)。
3.选用对捕食螨、食蚜蝇和食螨瓢虫等天敌杀伤力小的杀虫剂。
4.人工释放捕食性或寄生性天敌。提倡通过释放寄生性捕食性天敌(如赤眼蜂、瓢虫、捕食螨等)来防治。
(五)科学用药
结合病虫害监测预报技术,选用安全、高效、经济的农药进行精准防控,按农药标签控制用药剂量和用药次数,严格遵守农药安全间隔期,轮换用不同作用机制的农药,做好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提高科学安全用药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