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港市秸秆综合利用实施“135”工作模式,实现“点草成金”
近年来,贵港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以“产业强、生态美”为目标,通过“一统领、三举措、五转化”的工作模式,探索出一条生态保护与农业增效双赢的新路子。贵港市在2025年全区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暨农用地安全利用技术现场培训班上就秸秆综合利用工作作经验介绍。
一、市级成立专班统一领导推进
贵港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秸秆综合利用工作,书记、市长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该项工作,先后制定并出台了《贵港市加快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工作方案(2022—2025 年)》和《贵港市2025年秸秆综合利用工作方案》,成立了以市领导为组长,各县(市、区)政府和市级单位等21个部门组成成员单位的秸秆综合利用工作专班,统筹协调各级各部门形成联动,共同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工作。
二、三举措推动秸秆收储难瓶颈问题
一是培育收储主体,实现收储运体系专业化。我市通过协调落实收储加工用地用电、统筹资金补贴等方式,推动培育全市共建立秸秆收储主体26个,收储能力34.6万吨,其中规模万吨以上7家,共组建专业秸秆收集队伍17支,整合割草机、搂草机、打捆机等机械100余台,去年晚造以来开展秸秆机械化打捆离田水稻面积9万多亩,糖料蔗面积8万多亩;
二是建立甘蔗分布式机收点,实现蔗叶集中收储。贵港市大力推广甘蔗分布式机收,实现蔗叶离田一步到位,2024/2025年榨季,全市共建立分步式机收点22个,作业量14.82万吨,按每吨甘蔗含杂28%计,集中收集蔗叶4.15万吨,蔗叶离田率比2023年的54.07%提升了22.64%,达到76.71%;
三是探索收储合作链模式,实现利益双赢。推行“企业+经纪人+合作社+农户”合作链模式,充分发挥经纪人纽带作用,串联起企业、合作社和农户之间的合作需求,加强供需对接。推行“跨省区合作”模式,主动与区外秸秆机械化离田水平高、秸秆需求量大的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先后引进区外秸秆收集企业5家,收集处置秸秆4万多吨,实现农户和主体双赢的目标。
三、五转化实现“点草成金”
一是秸秆饲料化——让秸秆“减本增效”。贵港市依托养殖产业优势,利用丰富秸秆资源发展牛羊养殖产业,年饲料化利用秸秆11.71万吨,推动全市实现规模化养殖场94个,肉牛存栏约34.4万头,羊约5.6万只,年可节约养殖成本1000多万元;
二是秸秆基料化——让秸秆“沃土生金”。桂平市金田镇采用绿色标准化高产的“打孔+稻草”淮山栽培技术,每年约消纳水稻秸秆约3万多吨。同时我市积极发展食用菌产业,推广“秸秆-食用菌-菌糠还田”模式促进资源高效利用;
三是秸秆肥料化——让秸秆“肥田节本”。2024年我市推行“早稻秸秆腐熟还田”、“晚稻秸秆+绿肥”、“玉米秸秆套种穿心莲”、“甘蔗套种魔芋”等模式,全年消纳秸秆约3万多吨;
四是秸秆燃料化——让秸秆“绿电生金”。我市依托贵港市理昂生物能源公司和广西贵港环投供热有限公司等企业,年消纳秸秆约3万吨,按照每吨蔗叶约发电800度计算,发电量约 2000多万度;
五是秸秆原料化——让秸秆“编织梦幻”。贵港幸福田园2025年巨型稻草人王国于今年5月1日开启,园区以秸秆为原材料打造了近40组包含龙、挖掘机等巨型稻草编织艺术,融合生态旅游、文化创新与资源利用为一体,通过艺术化再造实现“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