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荔枝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方案
为提高我区荔枝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水平,推动化学农药减量增效,遏制违法使用水果禁用农药问题,常规农药残留超标问题得到有效管控,保障荔枝生产、果品质量及生态环境安全,制定本方案。
一、防控目标
荔枝种植区主要病虫害防治处置率达到90%以上,总体防控效果80%以上,危害损失率控制在10%以内,荔枝鲜果符合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
二、防控策略
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植保方针,强化绿色植保理念,科学运用农业防控、生物防控、理化驱诱等绿色防控技术措施,科学合理使用安全、高效、经济的农药,保障荔枝生产、果品质量及生态环境安全。
三、防控重点
主要病害有荔枝霜疫霉病、荔枝炭疽病等;主要虫害有荔枝蒂蛀虫、荔枝蝽、尺蛾、卷叶蛾、蚧壳虫、荔枝瘿螨等。
四、防控措施
(一)主要病虫害监测预警
在荔枝花期和果期加强病虫害的监测,尤其是做好果期荔枝蒂蛀虫的预测预报,通过捡拾新鲜落果明确荔枝蒂蛀虫在具体果园的发生情况,并通过监测该虫羽化进度预测成虫羽化高峰期,找到最佳防治时期,可避免因盲目施药造成农药滥用等一系列不良后果。
(二)农业防控
1.合理密植。新建荔枝园栽植密度要适宜,过密老果园可以通过间伐疏除过密植株,确保树与树之间有充足的间隔距离,增加果园通风透光,减少病虫害发生。
2.培养高光效树形。采果后及时修剪,剪除交叉枝、重叠枝、荫蔽枝、病虫枝和直立枝,保留斜长和平长枝条。矮化树冠,将树高控制在4米以内。对于过高或过密的植株,可从主干基部疏除1—2条树冠中部的直立大枝,对树冠“开天窗”,改善树冠内膛的光照条件。
3.加强肥水管理。以有机肥为主,根据荔枝树各阶段营养需求,科学使用化学肥料以及各类中微量元素肥。在秋梢生长、花芽萌动、扬花授粉和果实膨大等时期,遇旱及时淋水灌溉,培养健壮树势,增强抗病和抗逆性。
4.建立生态果园。综合运用防护林带、蜜源植物、行间间作或生草栽培等技术,注意定期进行刈割压青以控制草的高度,创造有利于果树生长和天敌生存的生态环境。
5.冬季清园。及时剪除病虫枝,并带出果园销毁,同时做好果园消杀,减少病虫害的越冬基数。
(三)生物防控
1.应用生物农药。在秋梢期、花穗期和幼果期等荔枝尺蛾、卷叶蛾、毒蛾和夜蛾等害虫高发期,喷施苏云金杆菌(B.t.)制剂、核型多角体病毒等生物农药。使用时,可将8000 IU/毫克苏云金杆菌悬浮剂兑水稀释300—500倍全园喷雾;每亩用10亿PIB/克核型多角体病毒可湿性粉剂80—100克全园喷雾。
2.利用天敌。在荔枝初花期,释放平腹小蜂防控荔枝蝽。树冠直径为4—5米的荔枝树,挂1块平腹小蜂卵卡,每张卵卡有300—500粒平腹小蜂寄生卵。可根据树冠大小,酌情增加平腹小蜂卵卡数量。荔枝蝽发生较重的果园,间隔10—15天再释放一次平腹小蜂。
(四)理化驱诱
1.光驱避技术。在树冠顶部上方0.8—1.0米处挂LED白光灯,每亩挂20—30盏灯,每盏灯的功率为10—20瓦。在荔枝第二次生理落果期至果实采收期间,每天晚上19∶00至翌日6∶00开灯照明,改变果园小环境,可有效抑制荔枝蒂蛀虫繁殖进而防控该虫。
2.灯光诱杀。在秋梢期,使用频振式杀虫灯、黑光灯等诱捕尺蛾、卷叶蛾、夜蛾、毒蛾和金龟子、天牛等害虫,每15天清理一次虫袋。安装诱虫灯时,灯高距地面1.5米以上,每10—15亩安装一盏诱虫灯。
3.色板诱杀。在秋梢期和花穗期,通过挂黄/蓝板,诱捕粉虱和蓟马等害虫。挂黄/蓝板时,树冠直径为3—4米的荔枝树,每树挂1—2张A4纸大小的黄/蓝板。可根据树冠直径大小酌情增减黄/蓝板数量。
4.性诱剂诱杀。在荔枝果期,使用性诱剂防控荔枝蒂蛀虫、茶材小蠹、天牛等害虫。挂性诱剂诱捕器时,树冠直径为3—4米的荔枝树,每株树挂1—2个诱芯。可根据树冠直径大小酌情增减诱芯数量。
(五)人工捕杀
1.人工捕杀荔枝蝽。3—5月,在荔枝蝽产卵盛期人工摘除荔枝蝽卵块。
2.人工捕杀天牛。4—6月荔枝挂果期,若见荔枝树盘有黄色颗粒状的天牛虫粪,需及时在虫粪上方对应的枝条上搜寻天牛为害造成的虫口。发现虫口后,可用螺丝刀等挖开虫口及坑道,捕杀天牛幼虫。
(六)科学用药
结合病虫害监测预报技术,选用安全、高效、经济的农药进行精准防控,按农药标签控制用药剂量和用药次数,严格遵守农药安全间隔期,轮换用不同作用机制的农药,做好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提高科学安全用药水平。
附件名称 | 操作 |
下载 | |
下载 | |
下载 | |
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