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汇沿边 “才”兴产业——东兴市“虾脸识别”背后的人才策略
清晨,走进东兴市红树林农业有限公司的养殖基地总控大厅,一排排大屏幕上清晰显示着虾池设施运行状态、水下实时画面和水质参数等数据。
“我们的系统,可以实时跟踪镜头内任意一只虾,进行‘虾脸识别’,再联动智能投喂、水质调节等终端,实现对虾池的精准管理。”公司负责人侯宗元介绍。
“虾脸识别”的背后,是东兴这座沿边口岸城市立足实际,以精准人才工作策略拥抱人工智能时代的生动实践。
项目引才
传统产业迎来“智”变
“公司团队平均年龄不到30岁,成员来自985、211双一流高校的王牌专业,涵盖水产养殖、动物医学、机械自动化等领域。”侯宗元透露,“核心技术都是大家从零开始摸索,自己研发制造,同时,引入AI视觉技术与DeepSeek语言大模型,推动系统生态优化。”
东兴市实施国门人才工作“书记工程”,推动行业主管部门“一把手”抓人才工作,实施人才引进、培育计划63项,围绕人工智能、跨境金融、电商物流、数据统计等领域培育专业人才。侯宗元公司团队正是东兴市依托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通过项目引进的“新农人”。这支年轻的团队将人工智能技术与传统水产养殖深度融合,推动了传统养殖业的智能化转型,让南美白对虾养殖从传统土塘每立方水体产出10斤提升到20-30斤。目前,该团队正与广西大学动科院合作,将基地作为AI智慧养殖实验基地,共同优化算法、培养产学研融合型人才。
平台聚智
基地孵化构筑创新生态圈
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硕士毕业的莫永兆看中了东兴的独特区位优势,进驻到了启迪之星中越(东兴)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这天,他与基地负责人梁洁正在商讨筹建跨境电子商务协会。
“我们筹建的协会,要专注于打通跨境全链路,帮助企业解决出海‘最后一公里’的痛点。”梁洁说。
莫永兆赞同地补充道:“这正是东兴的机遇所在。我们可以重点推动‘跨境电商+产业园区’融合模式,引导企业开展前店后仓、跨境直播、供应链一体化等创新业务。这种模式能极大提升园区产业的附加值和国际竞争力。”
这样的深度探讨,在基地已成为工作常态,他们的合作正是东兴市打造“人才+产业+基地”新模式的一个缩影。东兴市通过建设跨境离岸创新创业基地、国门微短剧基地等多个平台,为创业者提供全方位支撑。其中,离岸基地创新“跨境孵化+离岸服务”模式,专设跨境电商直播实训中心和服务平台,并举办中越电商交流营、AI赋能提升等活动,提供从空间入驻到引智转化的一站式服务。今年前三季度,东兴口岸申报出口跨境电商包裹数超1800万个,跨境电商申报出口总值21.9亿元。微短剧基地则探索“AI+微短剧+文旅”融合路径,引进智能视频制造企业,构建文化产业发展新生态。目前,东兴市各创新创业基地已累计引进企业85家、硕士以上学历专业人才17人,取得软件著作权、发明专利等知识产权33项,形成了人才集聚与产业升级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政策护航
“人才绿卡”畅通服务快车道
来到东兴市政务服务中心,梁洁很快就为一批新入驻的创业者办完企业注册手续。“市里推出的‘人才绿卡’绿色通道让我们办理业务更加便捷高效。”她笑着说,“更重要的是,这种重视和关心人才的氛围让更多创业者愿意留下来。”
近年来,东兴市系统推进人才政策改革,修订《急需紧缺人才管理办法》,新增企业产业创新人才租购房补贴、人才培养支持、人才创新奖励等条款,从政策层面给予创新创业人才激励与保障。推出“人才绿卡”制度,分批次发放人才绿卡,与市内13家企业、机构构建“人才绿卡服务联盟”,提供政务、教育、医疗、金融等全方位服务,让人才在东兴安心创业、舒心生活。
“我们始终致力于为人才提供‘小而美’的贴心服务,无论是衣食住行还是创业支持,都希望人才通过这些实实在在的举措,感受到东兴引才育才的诚意与温度。”东兴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石玉琼表示。
数字浪潮奔涌,人才引领未来。从项目引才到平台聚智再到政策护航,东兴市这套“组合拳”,让人才“第一资源”更好赋能产业发展“第一要务”,为沿边地区产业升级注入了新动能,书写着人工智能时代沿边开发开放的新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