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靠海吃海”到“科技牧海”
11月3日,在防城港市海之恒水产养殖有限公司的工厂化养殖车间内,数十个高清摄像头24小时不间断地捕捉养殖池内的每一处动态:从饵料残余的细微变化,到虾体游动的活跃程度,均被实时传输至后台AI大模型系统。这套系统通过数据分析,自动计算投喂量,避免饵料浪费与水质污染;依据虾体活度曲线预判生长状态,及时调整环境参数。曾经依赖经验的“看水喂虾”,如今已升级为全程可量化、可调控的精细化管理。
工厂化养殖模式打破了对虾养殖的传统时限,使一批虾养殖周期从90天缩短至50天左右,一年可养4批,亩产超5000公斤。
从“靠海吃海”到“科技牧海”。海之恒水产的转型并非个例,而是防城港市港口区现代渔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缩影。该区不断改变传统粗放养殖模式,通过设施化、智能化养殖,实现跨越式发展。目前,该区已有8家新型养殖企业,建成陆基圆桶550余个、工厂化养殖车间4.2万平方米,形成搏盛、海之恒、长明水产等一批标杆项目集群。其中,长明水产的AI智慧生态数字化养殖项目、鑫润公司的渔光互补基地等新业态,实现了养殖过程的精准管控,与传统池塘相比,陆基圆桶养殖节水90%、节地80%,单位产量提升5倍。
在产业集聚效应带动下,港口区现代渔业产能与效益同步提升。仅陆基圆桶养殖板块,预计年产对虾2330余吨,产值突破1亿元,成功打造“蓝色粮仓”新样板。目前,广西北部湾国际生鲜冷链物流园等9个重点项目已完工,累计投资超30亿元,日处理海产品近300吨,即将启用的万吨级泊位将使年渔获卸港量突破100万吨。
产业融合为“蓝色经济”注入了强劲动能。企沙镇牛路村通过“养殖+旅游”模式,发展文蛤、对虾等特色养殖8000多亩。同时,依托簕山古渔村景区30余万人次的年接待游客量,实现“一产强、三产旺”的良性循环。这种“渔港+产业+旅游”的发展模式,正成为港口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原载于《广西日报》2025年11月5日第十五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