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间金蕊映丰收 富民产业绽新颜
盛夏时节,防城区扶隆镇的山野间暑气蒸腾,350多亩黄花菜田却如铺开的金色画卷,在连绵山峦间焕发出勃勃生机,丰收之望,成为当地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的靓丽名片。
扶隆镇地处十万山南麓,境内多为高山陡坡,平地良田稀缺。长期以来,受地理条件限制与劳动力外流影响,不少山地逐渐沦为撂荒地,杂草丛生,土地的价值被深深掩埋。如何唤醒这些沉睡的土地,让闲置资源转化为富民资本?这是当地政府与企业共同思考的发展课题。
转机始于一次跨越千里的考察。防城港市隆香科技有限公司将目光投向了特色农作物种植领域。经过多方调研,该公司将目标锁定在了素有“黄花菜之乡”的湖南祁东。在祁东的田间地头,成片的黄花菜迎风绽放,农户们采收、晾晒的忙碌身影,让考察团看到了产业的潜力。深入了解后,他们发现黄花菜具有极强的环境适应性:耐瘠薄、耐旱能力突出,对土壤条件要求不高,既能在平地扎根,也能在山坡地茁壮生长。更重要的是,其对光照适应范围广,可与果树、竹林等高大作物间作,非常契合扶隆镇多山地、少良田的地理特征。
“既然黄花菜具有极强的环境适应性,能在祁东创造财富,没理由在我们这里‘水土不服’。”该公司负责人吴萍坚定了引种的决心。从品种筛选到种植技术学习,该公司多次组织人员往返湘桂两地,邀请祁东的农业专家实地勘察,针对扶隆镇的海拔、降水、土壤酸碱度等条件,制定了专属种植方案。今年4月初,第一批黄花菜种苗被小心翼翼地栽进了扶隆镇那果村、那勤村、点灯村的土地里,350亩连片种植的规模,不仅填补了我市本地无黄花菜种植的历史空白,更在三个村落间架起了共同致富的桥梁。
为了让“外来客”在本地扎根,当地采取了“企业+基地”的合作模式。企业负责提供种苗、技术指导与后期销售,农户则以土地入股或务工形式参与其中。那果村村民李大姐算过一笔账:自家5亩撂荒地流转给基地,每年有固定租金;农闲时到花田除草、施肥,一天能挣150元。以前地荒着可惜,现在既能拿租金又能挣工钱,日子有了奔头。
如今,昔日的撂荒地已旧貌换新颜。漫步在扶隆镇的黄花菜基地,山坡上,一行行黄花菜排列整齐,叶片舒展如剑,顶部的花苞正积蓄力量,等待绽放的时刻。“你看这花苞,饱满紧实,再过一个月就能陆续开花了。”基地技术员拨开叶片,指着即将绽放的花苞介绍,“按照目前的长势,8月中旬就能迎来首次采收,9月大量上市,预计亩产鲜品可达750公斤。”
据了解,黄花菜不仅鲜品可直接走向市场,经晾晒加工后的干品更是畅销全国的干货食材,兼具食用与药用价值,市场需求稳定。该公司已提前与多家生鲜电商、农产品批发商达成合作意向,从田间到餐桌的供应链初步成型。“我们不仅要种出黄花菜,还要打出防城区黄花菜的品牌。”吴萍表示,目前该公司在扶隆、那良、那梭已种450亩黄花菜,提供价值24万元的种苗扶持那良、那梭的脱贫户种下了50亩黄花菜。下个月在扶隆镇那果村再种150亩黄花菜,整个计划是在防城区种下万亩黄花菜,并规划建设加工车间,开发黄花菜酱等深加工产品,延伸产业链条,让“一朵花”带动“一串产业”。
“今年,我们引进防城港市隆香科技公司种植黄花菜这个项目,联农带农的效果非常明显,带动周边50多名群众就业,人均年增收超万元。”扶隆镇副镇长黄基胜介绍说。
山间金蕊初绽,富民希望正浓。在扶隆镇的山坡上,黄花菜的每一寸生长,都在改写着这片撂荒地的历史。待到金秋时节,当第一批扶隆产的黄花菜走向市场,不仅会为消费者带来新鲜滋味,更将为当地农户带来增收,山间的朵朵黄花,将成为照亮乡村全面振兴之路的“致富花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