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 | 港口区:木耳成产业 春日采收忙
近日,在港口区光坡镇栏冲村食用菌产业种植基地里,现场管理人黄云超正指挥工人们采摘木耳。
放眼望去,大棚内水雾氤氲,菌棒一列列整齐地排开,菌棒上均匀地长满毛木耳。工人们娴熟地用手从上到下轻轻一捋,肥厚的木耳就落到了筐里。“这批木耳长势不错,一上午收了1000公斤。”黄云超喜笑颜开。

工人采摘木耳。
黄云超是土生土长的栏冲村人,曾经是一名消防军人,退役后选择回乡发展。2020年,他先从事建筑行业,后来在栏冲村做网格员。去年,村“两委”与广西强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强丰公司)签订了食用菌产业发展合作协议,集中整合土地资源,有序推进土地流转工作,打造栏冲村食用菌基地,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黄云超积极响应村里发展食用菌产业的号召,带头种植了毛木耳。

木耳装筐。
栏冲村食用菌种植基地建设规模16.28亩,已完成第一期三个食用菌大棚厂房建设,总面积1080平方米。黄云超说,基地是2024年10月开始投产的,菌棒从广西强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购买,基地现有库存毛木耳菌棒6万多棒。他掰起指头算了算,说道:“每个菌棒2.3元,其中政府补贴了1.6元,自己只用出几毛钱的成本。村委还帮引入井水灌溉,解决了用水问题。”

工人采摘木耳。
“转型做了农业,资金不愁,技术问题怎么解决?”黄云超说自己刚开始还担心没经验做不好,但顾虑很快就打消了。强丰公司教了种植方法,有关部门科技特派员、企业技术人员也多次来指导基地管理和种植技术,他很快就上手了。

基地管理人黄云超在搬运木耳。
“种木耳是个技术活,对温湿度、光照、通风等有严格要求。”好学的黄云超还通过短视频学习种植技巧,不断完善喷淋等设备,根据实际环境摸索出自己的种植方法。

采摘下来新鲜的木耳。
“我们的菌棒成活率达95%以上,想要好品质就得管理好环境和生长速度。”黄云超拿起一棒菌棒说,“毛木耳的生长温度不低于7摄氏度,不高于35摄氏度。现在天气暖湿度大,毛木耳最喜欢这种生长环境所以长得很好。到了夏天就要把地面全面淋湿降温,不能偷懒,勤快、有责任心才能种得好。”谈起种植经验,黄云超头头是道。最近,还有不少村民向他了解补贴政策,请教种植方法,他也毫不吝啬地分享经验。

基地里长势良好的木耳。
“强丰公司会保价回收毛木耳,附近市场的商贩也会上门收购,我们完全不愁销路。”黄云超跟记者算了一笔账,毛木耳大概两个月就可以收一批,每批产量约1.5万公斤。基地去年10月放的菌棒,第一批卖了5.5万元,第二批卖了7.8万元,现在收的是第三批,管理更成熟,长势更好,也能卖个好价钱。
“土地不荒不闲,时时有活干。”村民胡锡英流转了两亩闲置土地给村委,去年基地投产后她被聘在基地干活。“家就在基地附近,开车两分钟就到了,中午还能回去休息,采收木耳一天能拿120元的工钱。”对于“家门口”的这份工作,胡锡英颇为满意。在栏冲村,像胡锡英这样流转土地再到基地务工的村民还有7个。
谈及下一步打算,黄云超信心满满地说:“我们计划继续扩大规模,引入新品种鸡油菌,再建4个大棚、1个烘干房和冷库,延伸产业链,提高土地附加值,把产业做得更大更优,带动更多老乡参与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