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我们在行动】科技赋能乡村振兴 无人机“飞”出致富新路——防城区扶隆镇创新举措助力肉桂产业提质增效
4月17日,在防城区扶隆镇的肉桂八角林间,一架大型运载无人机腾空而起,来回飞行将村民新剥采的桂皮快速运输下山。这一场景,正是该镇那勤村用好用活村集体经济发展资金、以科技创新破解传统产业难题的生动实践。

▲扶隆镇茂密的肉桂八角林。
扶隆镇地处十万大山山脉,是防城区肉桂八角的主产区之一。过去,村民需肩挑背扛将桂皮从陡峭山林运至山下,耗时费力且运输效率低,每年桂皮采收季常因运输不及时导致品质损耗。为解决这一难题,那勤村积极探索创新发展路径,决定使用村集体经济发展资金购置大型运载无人机,开辟乡村振兴致富新路子。
负责运营无人机运载工作的曾庆春说:“自从我们2024年国家提倡低空经济以来,我们就有这个意向。从去年底,我们跟扶隆政府有过协商,并开始筹备项目,从去年12月份开始,我们就开始实施这个项目,购买器材,还有通过跟群众了解,大概有多少在山里面的桂皮运不出来。自从今年1月份开始,我们把机器购买回来之后,3月初开始,桂春开始了,我们就开始运输,开始运作这个项目。了解到比如说传统的马驼啊、人扛啊,需要大量的人力,而且时间上不比我们这个无人机运输快。可能一匹马一天下来大概有两千斤左右的运输量,今天三个小时我们运了将近四千斤下来给桂农节省了时间,桂皮不会存留在山上过夜,给群众提供了很大的便利。而且像山上有的时候路都不通,马都不一定走得了,人扛的话这个时间更久,比如说下雨天马走不了,我们只要是雨一停我们就可以运输了,就提供了很大便利。”


▲大型无人机把桂皮从山林运输出来。
通过合作运营模式,村集体以有偿运输服务形式为广大种植户提供无人机运输,既保障设备维护升级,又实现集体经济增收。项目实施以来,不仅惠及本村肉桂种植户,还辐射影响周边乡镇、村屯的种植户纷纷咨询购买服务。

▲从山里通过无人机运输出来的桂皮第一时间进行回收。
那勤村的肉桂种植户宋武雄说:“以前通过人工的方式在山里把两三千斤的桂皮运出来,要花费一整天的时间,现在有了无人机的帮助,大概两三个小时就能完成,这样不会损耗太多的劳力,现在觉得很方便。”
扶隆镇党委委员杨齐武说:“扶隆镇位于十万大山核心区南麓,适合肉桂、八角自然生长,全镇现有肉桂八角林20.8万亩,年产干桂皮4000吨、干八角8000吨,总产值达5亿元以上。今年扶隆镇那勤村利用村集体经济发展资金购进两台大型装载无人机,与企业合作经营的模式,通过科技赋能帮助村民进行采收运载,改变以往人背马驼的方式,一方面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预计今年增收15万以上,另一方面大大减轻群众经济作物生产运输负担,为群众创收创造便利。”那勤村的探索将集体经济与科技创新深度融合,为山区特色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可复制经验。如今,随着螺旋桨的轰鸣声在山间回响,这条“空中走廊”正载着村民的期盼,飞向乡村振兴的更广阔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