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城港 | 一根木薯筑就富民产业
曾经不起眼的黄心木薯,如今已成为防城区大菉镇村民增收致富的“金钥匙”。近年来,大菉镇党委、政府立足本地资源,围绕做优做强“土特产”文章,依托全镇1000余亩黄心木薯种植基础,积极引导新农人返乡创业,推动木薯种植、加工一体化发展,实现了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以产业振兴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3月17日,记者走进位于防城区大菉镇山中村的喜农人种养专业合作社“华南9号”黄心木薯加工厂,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繁忙景象:200余名村民分工协作,熟练地对木薯进行去根、削皮、取芯处理。清理后的木薯通过传送带进入清洗机,再经过真空打包后送入冷冻库冷藏,等待发货。机器轰鸣声与村民们的默契配合交织在一起,奏响了一曲充满活力的乡村“奋进曲”。
村民在加工黄心木薯。
唐上报、唐武强两兄弟是土生土长的山中村人,这座加工厂正是他们一手创办的。2018年,兄弟俩在东兴市开始从事木薯收购与加工,生意蒸蒸日上,成功赚到了第一桶金。为了支持大菉镇村民增收,兄弟俩主动提供黄心木薯种苗,带动大菉镇100余户村民种植了1000余亩黄心木薯,并坚持在东兴和大菉之间往返收购木薯。然而,高昂的运输成本和不断上涨的冷库租金,成为制约他们在东兴市进一步发展的难题。
2023年5月,经过深思熟虑,兄弟俩决定回到家乡大菉镇山中村,成立喜农人种养专业合作社,并于2024年10月建成了占地700平方米的黄心木薯加工厂。通过“收购+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模式,他们不仅降低了成本,还调动了村民种植黄心木薯的积极性,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了新动力。
村民在加工黄心木薯。
“‘华南9号’黄心木薯是一种优质木薯品种,以其丰富的膳食纤维、细腻软糯的口感和鲜亮的色泽而著称。该品种不仅适应性强、产量高,还适合加工成多种食品,深受市场欢迎。”唐上报介绍道,“大菉镇种植黄心木薯已有十几年历史。自我们回乡办厂以来,由于收购有保障,村民不断扩大种植规模。到2024年底,全镇种植面积已超过3000亩,预计今年将突破5000亩。按平均亩产1500公斤至2000公斤、每公斤1.8元至2.2元的收购价计算,亩产值可达2700元以上。”
唐上报、唐武强两兄弟在销售上颇有妙招。他们不仅通过线下渠道将加工好的黄心木薯销往深圳、广州、桂林等城市的食品供应链企业,还积极拓展线上市场,通过直播以及拼多多、淘宝、抖音等平台,零售和批发新鲜黄心木薯及初加工产品。据他们介绍,初加工好的黄心木薯网上零售价每公斤可达14元(包邮),批量采购价格则优惠些。
支持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富民产业,促进农民就近就业增收,是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的有效途径。每年黄心木薯集中上市期间(每年9月底至次年3月底),喜农人种养专业合作社每日订单量稳定在3万至4万公斤,年产值可达4000多万元。稳定的产量为当地村民提供了家门口就业的机会。在木薯收购、搬运、加工等环节,合作社每天可提供200多个就业岗位,按人均日薪130元计算,每年带动当地村民增收约350万元。
“我们一家四口都在合作社上班,每个月务工收入加起来不低于1万元。特别开心的是,种植黄心木薯让我们有了第一笔收入,在家门口就业又多了第二笔收入。镇里扶持的木薯产业已成为我们村民增收致富的‘金钥匙’。”唐大哥笑着说道。
如今,大菉镇木薯产业已经逐渐形成加工业态,辖区内有喜农人种养专业合作社、细垌种养专业合作社、桂启程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专门从事黄心木薯加工业务。在木薯集中上市期间,每天可带动约300多名村民参与务工,助力增收。一根小小的木薯,正筑就着富民强镇的产业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