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菇”的“蘑”力
茶树菇、黑皮鸡枞、猪肚菇……蘑菇朵朵香。“基地每天有15吨蘑菇销往南宁,价值在15万元到20万元。蘑菇品质好,不愁销。”10月30日,站在菇香洋溢的生产车间里,邱昌河操着满口“福建音”,介绍产销好形势。
邱昌河是广西强丰生物科技公司防城港蘑菇生产基地负责人。基地位于港口区企沙镇牛路村,占地32亩,算得上是桂西南最大、技术含量较为先进的蘑菇种植基地。基地2023年4月开工建设,今年4月投产。投资5000多万元的农业项目,一年时间就建成,市委实施的“2+1”工程正在不断改写“防城港速度”。
“这个项目是防城港市港口区到云南招商来的,听港口区招商人员介绍,防城港市条件很好,总公司董事长来防城港市考察了几轮,就与港口区政府敲定了这个项目。”邱昌河直来直去,“防城港市工业发展很快,但在港口区发展农业还有很大空间,农产品种植‘钱’景广阔”。
基地建设期间,邱昌河负责全程监管,防城港市服务企业的有力政策和用心态度让他暖心:“建设一年间,基本没遇到什么烦心事,很多现场工作和办理各种证照手续,都是港口区的干部帮处理、帮办理,十分省心。”
小蘑菇,大产业。目前,基地的工作人员有七八十人,除了少部分技术人员来自公司总部外,其余工人多为防城港市本地人。在基地工作,工资收入有计件的,也有按天算的。计件的每天130元至140元,按天算的每天收入也在100元以上。
“我在基地上班每个月有四五千元的收入,在家门口上班,还能兼管家庭,管小孩,管老人,对于我来说是一件大好事。”一位在基地上行政班的附近村民对当前很满意。
该蘑菇生产基地是港口区重点推进的乡村振兴项目,投产后每年能为全区17个村共带来80多万元的村级集体收入,间接带动就业人数约300人,为近80个家庭带来200万元的经济收益。不少昔日无所事事的村姑,现在整天围着村“菇”忙碌赚钱。
“公司除了在基地种植蘑菇,还大力引导当地农民在所在村自种蘑菇,基地提供菌棒,提供技术支持。菇农种的蘑菇长大后,基地按约定价格回收,确保了菇农的收入。”邱昌河说,近期公司已与港口区光坡镇大龙村、栏冲村、红沙村、沙螺寮村、新兴村等村签订了食用菌产业发展合作协议,通过就业和代种等形式实现群众增收。目前,以上村的食用菌大棚已完成建设并开始投产,大棚总面积约6200㎡。基地每日提供菌棒约3万个,能满足菇农的需求。
在邱昌河的建议下,记者跟着他走进各个车间。在车间里,工人或更新菌棒,或剪收蘑菇,或将茶树菇送进烘干炉……他边走边介绍,为了进一步提升基地种植蘑菇的品质,基地还建设了一个专门的实验室,6个科技人员利用高精尖的设备,不断对菌种进行研发创新,为基地蘑菇畅销市场提供了品质保障。
正是有了先进科技的加持,基地生产方向也变得十分灵活。“现在是市场什么样的蘑菇畅销,我们就改种、多种什么样的蘑菇;什么样的蘑菇价格好,我们就种什么样的蘑菇。”邱昌河十分自信,“基地换种菇种,两三天就能改过来,没什么难度。”
基地生产的原材料来源,也是记者关心的话题之一。基地人员介绍,生产的原材料棉籽壳来自新疆,麦麸来自东北,豆粕来自山东等地。
当听说豆粕来自遥远的山东时,记者不失时机,向邱昌河介绍了我市粮油企业发展情况,并提了一些建议:“防城港市因为有良好的港口优势和区位优势,建市以来引进了多家大型粮油企业,是全国最大的食用植物油籽加工基地之一。很多粮油企业都有压榨大豆项目,每年都有大量的豆粕副产品产生。从山东买豆粕,路途遥远,十分耗费运输成本和时间成本,不如就近采购,能给企业带来不少的好处。”
“我到防城港时间不长,对防城港的产业布局不是很了解。今天记者来采访,没想到给我带来了这个好信息,帮助很大呀!”邱昌河拿出手机,及时记下了记者给的两家粮油企业负责人的联系方式。
上午近11时,在一台大型烘干机前,基地数名工人正忙着将成批的新鲜茶树菇脱水制成干品;旁边堆得像小山似的原材料也不断地被套袋制成菌棒;培育房里的新鲜蘑菇正被采摘……明天,新鲜的或已烘干的村“菇”又将通过这里走向南宁集散地并发往全国。
在结束采访前,记者问邱昌河,有什么好建议让记者向政府职能部门反映。他摆摆手,笑着说:“在防城港投资办厂,十分顺利,党委、政府的服务还是让我们很满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