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思文学•全面推行耕地保护田长制 | 喜看稻菽千重浪
金黄的稻穗铺满大地,稻田就像天际信手撒下的颜料,用浓郁的金黄燃烧激情,用沉郁的青绿妆点诗意。远处传来轰轰的声音,稻谷收割机在农田里来回穿梭,乡亲们早已准备好袋子,站在一旁等候,迫不及待地想把这一年的收成装入囊中……这就是我的家乡——上思县繁忙的丰收景象。看到这番场景,我的内心波荡起伏。
记得上小学的时候,我们一家上下为收割稻谷的事情忙个不停,想让稻粒入仓可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从下田收割捆绑成束,到挑担回家,再到用脱粒机脱粒,进行晾晒,最后才能收入仓库。如果家里种有一两亩稻田,有三个人一起干活,除去晾晒,那至少也要七天以上才能做好。如果中途遇到雨天,那稻谷估计就得遭殃,甚至变臭发霉。《农家望晴》有言:白发老农如鹤立,麦场高处望云开。乡亲们的心情又未尝不与古人相同,都盼望着老天爷能高兴点,给大家露个笑脸。
我出生于农村,很小就懂得用镰刀收割稻谷。不过,小孩子能力毕竟有限,挑谷回家的体力活就落到了父母亲的肩上。他们把一束束稻谷叠在竹篮上,用扁担一担又一担挑回家。我不知道弯弯曲曲、高高低低的田埂上,父母亲留下了多少汗水,不过,我可以真切地体会到这个活儿不好做。稻谷挑回家后,我们会把它堆放到院子里,必要的时候披上一层防水盖布,以防下雨把稻谷淋湿。
接着,父亲便四处打听,请脱粒机车的师傅来家里帮忙脱粒。不过,这个过程并不一定顺利,毕竟脱粒机车供不应求,而且师傅的接单很多,即使是提前预订,也不一定轮得到我们家。如果刚收回家的稻谷还是湿漉漉的,没有得到及时脱粒晾晒,那可能就发芽。脱粒完成后,趁着晴天再晾晒几日便可入仓存放了。
我读初中那年,父母亲决定买一辆小三轮车,专门拿来转运稻谷,这样省去了许多体力活。为了解决脱粒困难的问题,父母亲与村里邻居合资买了一台新颖的脱粒机。这样一来,只要稻谷收回家中,就可以立马脱粒,不用另外去请脱粒机车师傅,少了许多麻烦事,而且工期也缩短到了不少,主要是避免了稻谷因为没有及时晒干而发芽。
后来,我上了高中。农村的稻田里出现了一个奇特的家伙——收割机。刚开始,这个“大家伙”引来了村民的围观,大家都十分好奇它有什么过人的本领。不过,当见识了收割机的本事以后,乡亲们都竖起了大拇指。
收割机集收割与脱粒于一身,可以直接下田工作。它所到之处,便可将稻粒和稻秆分离,随后稻粒收入机仓中,稻秆喷放在稻田里。乡亲们要做的就是准备袋子装稻粒,随后转运回家即可。可以说,收割机帮了乡亲们的大忙,直接省略了人工收割、中途转运、脱粒分离等环节,将工期缩短到了一天的功夫,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也不用再担心天气的问题了。
不过,细心的农民也慢慢发现,机器收割的稻粒比人工收割的少了一些,原因在于机器没有人工细致,有时候直接将完好的稻子碾压在机车履带之下,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乡亲们不忍心辛辛苦苦种的水稻被浪费,有不少人还是选择人工收割。
前两年,我上了大学。我暑假回家,发现再也没有村民人工收割稻谷了。原来收割机在收割装置上进行了更加细节的改装,而且有专家对机器操纵者进行专门的指导和培训,这使收割质量达到了九成以上。只听,收割机的发动机“突突”的轰鸣,似万马奔腾般的激扬,奏响了一年一季的丰收大合唱。站在田边装稻谷的王爷爷笑呵呵地说:“我种了一辈子田,没有想到有一天站在田边也能把金灿灿的稻谷装进口袋啊!”
从人工收割,到半机械化收割,再到全机械化收割……一个个绿意盎然、金橙闪亮的镜头,见证着农业发展的脚印。走在乡间地头,乡亲们喜看稻菽千重浪,一幅幅“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唯美画卷映入眼帘,大家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生活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