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作物病虫情报 第202314期
切实抓好晚稻秧田和大田前期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等
水稻病毒病监测防控工作
水稻病毒病由飞虱、叶蝉等害虫传毒,一旦发生将给作物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失,尤其是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其发生特点:一是主要危害水稻,还可危害玉米、稗草及水莎草等植物。水稻苗期、分蘖前期感染发病后基本绝收,拔节和孕穗期染病,一般发病田块损失率在10~30%,严重时损失达80%甚至绝收,而一般晚稻较早稻发病重。二是发展速度快。三是病毒由昆虫传播,白背飞虱是主要传毒媒介之一,该虫具有跨区域迁飞性、发生区域大,虫病交织防控困难。为确保水稻安全生产,实做好晚稻病毒病防控工作,严防期暴发流行,以保障粮食安全。切实做好以下工作:
1 晚稻未播种育秧稻区要做种子消毒工作。水稻种子常带有多种病菌,是水稻恶苗病、稻瘟病等多种水稻病害的初次侵染菌源,做好水稻种子消毒,是最经济有效的防控措施。具体方法有:
1.1 药剂浸种
1.1.1 “强氯精”浸种法:先将稻种用清水预浸12小时(杂交稻种预浸6~8小时,常规稻种预浸12小时),捞起滴干水后,再放入300~400倍85%强氯精药液消毒12小时,捞起用清水洗净后催芽播种。
1.1.2 “使百克”浸种法:用25%使百克0.6毫升(1小包)兑水1.5公斤,浸泡种子1.5公斤,消毒12~24小时,然后捞起(可不清洗)直接催芽播种。
1.2 药剂拌种
种子催芽露白后,每公斤稻种拌高渗吡虫啉有效成分1克或噻嗪酮有效成分3克,先与少量细土或谷糠拌匀,再均匀拌1公斤种子(以干种子计重),待药液充分吸收后播种,可防稻飞虱、稻叶蝉等传毒害虫为害,预防南方水稻黒条矮缩病等水稻病毒病的发生。
2 晚稻已播种育秧及早插稻区要做好病虫防治工作。
2.1 病虫防治。在秧苗2~7叶期,应持续做好稻飞虱、叶蝉防治,秧田每隔5~10天防治1次。水稻移栽前5-7天要注意根据虫情监测喷施 “送嫁药”防治白背飞虱等病虫害。插秧前3~5天,喷施嘧菌酯加病毒A或吡虫啉加病毒A,可预防稻瘟病和飞虱传毒。移栽到大田后7~10天用药防治1次,5~10天后再用药1次。防治药剂轮换选择吡虫啉、噻嗪酮、吡蚜酮、唏啶虫胺、醚菊酯、呋虫胺、乙虫腈、三氟苯嘧啶、氟啶虫胺腈等,要用足药剂量及药液量,确保防治效果。
2.2及时拔除清理田间发病毒病病株。秧田期和栽后15天内进行田间排查,发现感染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植株一定要及时拔除,拔除前应喷施防治稻飞虱的药剂,秧田期病株集中埋入泥中,分蘖期病株直接踩入泥中并从健丛中掰出一部分分蘖苗补缺。对于发病特别严重的田块,应及时翻耕改种下茬或其他作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