潞城瑶族乡:小木耳撑开“富民伞”
初冬时节,寒意渐浓,田林县潞城瑶族乡红旗村黑木耳种植示范基地内却暖意融融、一派繁忙景象。工人们穿梭田垄间,忙着搬运、摆放、整理菌棒,一排排菌棒整齐排列,在冬日暖阳下透着勃勃生机。“这几天天气晴好,得抓紧把菌棒摆好,不耽误后续出耳。”基地负责人介绍道。近年来,该乡党委、政府立足山区气候资源优势,将黑木耳种植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点特色产业,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公司+农户”的联动发展模式,走出了一条“产业兴、百姓富”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红旗村黑木耳种植示范基地。蒙志鹏 摄
示范引领:村企联动唤醒“沉睡”土地。该乡党委、政府牵头在红旗村、央郎村打造连片黑木耳种植示范基地,由村“两委”统筹协调,将零散闲置田地集中流转给合作企业,既盘活了农村闲置土地资源,又满足了企业规模化种植的用地需求。“以前这些地要么种玉米,要么荒着,收益很低;现在租给基地,每年有稳定租金收入,群众还能就近到基地打工挣钱,一举两得。”红旗村党支部书记王凤朵表示。
就近就业:家门口捧起“稳当饭碗”。基地的蓬勃发展,让周边群众实现了“家门口就业”。正在分拣菌棒的旺吉村村民黄阿姨笑着算了一笔账:“每天劳务费120元,一个月干20天就能挣2400元,比外出打工强多了,还能照顾家里的老人和孩子。”据统计,基地日均用工20余人次,高峰期达50余人次,累计带动周边100余名群众实现就近稳定就业。

农户正在加工、分拣菌棒。吴昌帅 摄
辐射带动:农户变身“种植达人”。在示范基地的辐射带动下,马逻村韦夕栋等5户农户率先尝试自主种植黑木耳。“一开始心里没底,多亏乡农业服务中心技术员定期上门指导,政府还给予每根菌棒0.4元的补贴,这下胆子就大了。”韦夕栋说。今年他计划种植10亩黑木耳:“菌棒2.5元一棒,减去成本每棒能赚1.2元左右,今年纯收入超6万元不成问题。”如今,马逻村已有5户农户加入种植行列,规模从5亩到10亩不等,村里形成了“户户学技术、人人争种植”的浓厚氛围。
从示范基地引领到个体种植户跟进,该乡的黑木耳产业逐步走向规模化发展道路。如今,小小黑木耳不仅撑起了群众的“致富伞”,更结出了乡村振兴的“金疙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