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林:桑蚕织就致富新画卷
秋冬相交之际,隆林各族自治县的山区仍绿意葱茏。猪场乡羊街村村民杨六济的蚕房里,最后一批蚕宝宝正啃食桑叶,“沙沙”的进食声奏响了年度养蚕季的尾声。60岁的杨六济夫妇在桑园收割桑叶,满心期待着一周后蚕宝宝们上簇结茧,为家里再带来一笔丰厚的收入。

村民在蚕房喂蚕。
羊街村曾是“空巢村”,年轻人常年外出务工致不少土地撂荒。县里农业专家到村里推广桑蚕产业时,不少村民满腹疑虑:“贫瘠的土地能种好桑叶吗?养蚕技术复杂会不会赔本?”为了解决村民的顾虑,当地政府推出一系列“保姆式”服务:免费供桑苗、发放蚕房补贴、派技术员驻村、保价收购蚕茧。
有了政府的兜底保障,不少村民放心大胆地发展起种桑养蚕,杨六济正是其中一员。如今,杨六济的桑园面积达56亩,预计今年养蚕收入超12万元。“比打工强,还能顾家。”他笑容满面。据羊街村党支部书记杨啟高介绍,在政策激励下,该村养蚕户从10多户增至278户,其中脱贫户80户,全村种桑5730亩,产值2000余万元,村民户均年收入5万-6万元。

杨六济夫妇在收割桑叶。
羊街村的蜕变,是猪场乡实施“一乡一品”战略的生动写照。该乡立足山区实际,以“党支部 + 合作社 + 基地 + 农户”模式,推动桑蚕产业规模化、标准化。统一规划桑园、建标准化蚕房、推广小蚕共育技术、定期开展技术培训,降低农户的养殖风险,提升蚕茧的质量与产量。目前,桑蚕产业已覆盖猪场乡8个村屯,桑园面积9183.7亩,桑蚕产业产值4132万元,成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

建在桑园里的蚕房。
近年来,隆林县委、县政府秉持生态优先理念,将桑蚕产业纳入县级“5 + 2”特色产业,通过政策扶持、资金补贴、技术推广服务、开拓市场等多轮驱动,推动桑蚕产业发展壮大。目前,全县桑园面积达到6.39万亩,桑蚕产业产值超过1.8亿元,覆盖16个乡镇,带动众多农户实现了增收,桑蚕产业已成为当地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引擎。
在羊街村,杨啟高正规划循环利用蚕沙:“加工成有机肥施回桑园,桑叶长得更好。”这与隆林桑蚕产业未来规划相契合。该县正延伸产业链,探索桑枝生产菌棒、开发桑叶茶和桑果酒等副产品,提升附加值。
最后一批蚕宝宝即将完成使命,但隆林桑蚕事业不停歇。猪场乡猪场村新开垦桑园正移栽桑苗,这片曾贫瘠的土地,正以桑园绿意和蚕茧银光,在乡村振兴画卷上编织更绚丽的“丝绸新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