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林百香果喜迎丰收 “甜蜜”产业促振兴
金秋时节,西林县的百香果迎来了丰收。在各乡镇的百香果园里,连片藤蔓顺着支架舒展,翠绿叶片间缀满青黄饱满的百香果,果农们穿梭其间熟练地采摘、分拣,欢声笑语中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勾勒出西林特色产业助农增收的生动图景。
村民将摘好的百香果倒入箱中。王盛香 摄
西林县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9.1℃,全年无霜期长达363天,年均降雨量1110毫米,适宜的气候条件为百香果生长提供了“天然温室”。依托这一优势,该县精准引进广西自主培育的百香果新品种——钦果9号,不仅可鲜食、口感纯甜,还因果香浓郁获称“香气炸弹”,夏季常温可存7-10天、4℃条件下能贮藏25天,更富含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成分,从品质到货架期都远超传统品种,为产业规模化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百香果挂满枝头。罗秋燕 摄
为推动百香果产业稳步发展,该县近两年连续出台《西林县2024年特色种植业补助项目实施方案的通知》《西林县2025年百香果种植补助项目实施方案的通知》等百香果种植补助政策文件。今年对在县域非基本农田和非林业生态红线内,采取直接种植或“百香果+粮油作物”轮作、间套种等栽培模式新发展的百香果产业,为规模相对连片5亩以上的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给予补助600元/亩,有效激发了群众的种植积极性。
成熟的百香果。王盛香 摄
在普合苗族乡岩腊村的百香果基地,笔者实地感受到百香果产业发展的火热。200亩百香果园里,藤蔓间的果子压弯枝头,十几名村民正弯腰采摘,装满百香果的箱子在田埂上堆成小山,基地负责人李梅忙着清点数量,脸上满是笑意地说:“种钦果9号百香果很不错,生长周期短,一年能收3到4季,从现在能采到过年。我们基地每天都有20名到50名周边村民来务工,每小时16元,干8小时能挣130元,加班还能多拿20元。下一步我想再扩种,让更多村民在家门口有事做、有钱赚。”
村民在百香果基地采摘百香果。王盛香 摄
产业发展既要“种得好”,更要“卖得好、延得远”。该县主动搭建产销对接桥梁,以“政府引导+企业带动+农户参与”的联动机制为核心,串联起百香果“种苗繁育—标准化种植—产品回收—精深加工—品牌打造—包装设计—市场销售”的全产业链条,不仅打通了果农销售难题,更推动百香果产业从“单一种植”向“多元增值”转型,为百香果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西林县普合苗族乡岩腊村百香果基地。王盛香 摄
从一颗果子到一个产业,西林县百香果产业的发展,正是县域特色水果产业崛起的缩影。在政策红利下,该县百香果种植面积从去年的600多亩跃升至今年的3500多亩,覆盖全县所有乡镇,平均亩产超4500斤,预计今年产量达8000吨以上,地头价稳定在每公斤4元-8元,产业规模与效益实现了“双跃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