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强三引五治”竞逐乡村治理“模范”
模范村全村土地总面积达20809亩,辖区涵盖13个自然屯和19个村民小组443户1804人。曾被列为“十三五”贫困村,如今该村作为自治区乡村治理试点村落,通过创新治理模式、大力完善基础设施、持续强化产业发展以及深入加强文化建设等一系列有力举措,实现了村容村貌的华丽蜕变,村民收入得到稳步增长,2024年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达到31.2万元,全村乡村治理能力得到全面提升,先后荣获“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全国脱贫攻坚考察点”以及农业农村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村镇”等多项荣誉称号。该村主要以“一强三引五治”为核心策略,成功探索出一条具有可复制、可推广价值的乡村治理新路径,为推动乡村振兴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和借鉴思路。
“一强”:强化基层堡垒,彰显党员“模范”力量
模范村以配强村“两委”班子为关键切入点,秉持优中选优的原则,优化班子结构。通过科学规范的选拔机制,实现了村党组织书记与村委会主任“一肩挑”,进一步明确了村级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构建起了团结协作、高效运转的领导体系。同时,注重从外出创业人员中选拔政治素质过硬、带富能力强劲的青年党员,充实到“两委”干部队伍中,逐步优化村“两委”的整体结构。干部队伍建设更加科学合理,整体素质和战斗力得到了显著增强。此外,模范村成立了4个屯级党支部,并与驻地企业成立属地协会,形成了以村党总支部为统领,合作社、协会、屯级党支部联合推动乡村发展的网络体系。这一体系作为创建乡村治理示范村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有效凝聚了村屯乡村治理的工作合力,充分发挥了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三引”:引领产业发展,夯实乡村治理根基
1.引智:借助外脑智慧,运用AI技术为模范村量身定制发展方案。积极争取各级各部门的支持,成功与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院党支部达成结对共建,对方无偿为整村发展建设进行全面规划;同时,获得农业农村部规划院对模范村产业发展、旅游开发以及产旅融合等方面的清晰规划。此外,通过发动本村经济能人返乡创业,谋划发展新思路。邀请曾任祥周商会会长的人士返乡组建乡村旅游仙翔飞花合作社,立足本村自然风光优势,大力推动景区建设发展。通过经济能人的带动,吸引了众多乡贤参与到旅游合作社的建设中,促进了整村发展思路与规划的不断调整和优化。
2.引资:多渠道吸收各方资金,有力推动产旅融合、农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动员群众进行土地流转,将村中土地 “小块并大块”,实现化零为整,加速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目前,已将6500多亩土地流转给进驻公司进行规模化经营,整村土地流转率高达95%以上,户年平均租金5000元以上。二是进驻公司依托田东县的金融改革政策,通过土地经营权抵押累计获得贷款2亿多元,为土地流转后农业生产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坚实的资金支撑。如今,模范村的香蕉基地已成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带动模范片区及周边各村脱贫增收的重要平台。三是充分利用丰富的自然资源,成功争取产旅融合资金1000多万元,盘活合作社社员闲置资金280多万元、土地出租100多亩,用于开发龙潭灵湖。建成了集乡村旅游、特色农业、观光采摘、休闲度假、民俗体验、风情娱乐、摄影美食、劳动教育实践研学于一体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区。四是积极争取上级各部门的支持,成功获得标准农田建设、小流域综合治理、整合财政涉农资金、深百协作的乡村风貌改造等项目资金共计3000多万元。对山、水、林、田、湖、路进行综合性改造,核心村屯的农户房屋外立面改造已完成过半,整村面貌得到全面提升。
3.引富:积极引导群众实现共同富裕。一是依托香蕉基地提供就业岗位,实现就业带富。土地租金达到1300元/亩,各基地用工量达500余人,村民根据不同工种,月收入在2000—5000元之间,有效改变了群众的生产就业模式。二是鼓励自主创业,实现致富增收。基地不仅提供就业机会,还鼓励村民学习种植技术后自主创业。例如,贫困户苏顺伟在基地学习种植技术后,自行发展香蕉种植,年收入高达50万元,还带动了20多名群众就业,成为“贫困户变老板”的典型范例。三是与合作社携手发展,共享富裕成果。随着景区发展逐步稳定,合作社引导社员和有经营能力的农户进入景区自主经营创收。比如,贫困户黄月情凭借草编粽手艺在景区经营特色美食,产品热销。她还组织村民编制草编粽,发展产业链,借助电商平台,“模范草编粽”月销量达5000个以上,销售范围覆盖广东、上海等市场,成为全镇“脱贫感党恩 奋进新起点”的脱贫示范户典型。目前,模范村实现了人均收入与全镇收入水平持平,呈现出稳定增收、共同富裕的良好发展态势。
“五治” 融合,构建乡村治理共建共享新格局
模范村全力推进“五治融合”,创新构建屯组“一组一会一社”(即屯级党小组、屯务理事会和专业合作社),有力推动全村平安、和谐、幸福建设,形成了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局面。
1.政治引领:村“两委”始终将乡村治理工作摆在重要位置,专门成立乡村治理工作领导小组,细化分解工作任务,严格落实责任。充分发挥党总支部的领导核心作用,建立了以支部为基础、各党小组为网格、党员为主体的共同参与乡村治理的工作格局。
2.德治教化:加强社会公德、村民道德、家庭美德教育,激发村民热爱家乡、爱护环境、树立美德的意识。积极开展“好邻居、好媳妇”等评选活动,树立道德榜样,弘扬邻里团结、家庭和睦的社会风尚。充分发挥村文艺队、体育队、志愿服务队、乡贤等群众性组织的作用,将浓郁的乡土气息与强烈的传统优秀文化有机融合,使文化道德意识深入群众的生产生活,渗透到乡村的每一个角落。2025年该村荣获第七届全国文明村镇荣誉称号。
3.法治保障:积极推进法治宣传教育工作,每季度邀请县禁毒办、镇司法所、派出所到村里开展宣传宣讲活动,有效提升村民的法律意识。村“两委”成员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充分发挥村调解委员会的作用,配备专职调解员。2024年度,模范村各类纠纷全部成功调解,未发生一例越级上访事件。
4.自治强基:全面推行“四议两公开”工作制度,规范村务公开流程,实现村级事务“阳光运行”。建立13个屯务理事会和监事会,实行网格化管理制度。在村级重大问题和涉及村民利益的事项议事决策过程中,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确保民主决策。
5.智治支撑:大力推行乡村治理数字化、智能化,设立“智慧乡村”综合管理服务中心。村内实现监控网络全覆盖,并安装13组带音柱监控摄像头,实现“一点录入多终端播放”的实时/定时广播功能,营造了浓厚的乡风文明氛围。在党员、组长以及全体村民中建立微信群,每周由专人负责推送本村重大事项、招工信息、红白喜事等内容,进一步增强了村民的参与感,拉近了村干部与村民之间的距离,促进了共治共享的社会稳定局面的形成。
图片1—模范村乡村旅游景区一角
图片2—模范村香蕉种植产业一角
图片3—模范村全村风貌——晨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