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事正当时 春耕又春收
立春已过,万象更新。在北海市铁山港区的海上陆上、田里地里,村民们忙碌起来。
铁山港区陆海资源兼具,当地盘活土地、海洋资源,发展陆海特色产业,让这片土地呈现边春耕又春收的动人画面。
引特色项目 兴乡村产业
在铁山港区营盘镇塘仔村百香果育苗基地,有了大棚的掩护,一株株百香果种苗不惧料峭春寒,绿意盎然。
基地已建成110亩,在建面积130亩,全部建成后年育苗可达1800万—2000万株,年产值2000万元左右。
“订单不断,主要来自海南、广东等地。”从负责人常国峰的话里,记者能感受到基地蒸蒸日上的势头。
村里有育苗基地,村民就能就近务工。正在护理种苗的村民唐德英笑盈盈地说:“每个月能按时领工资,感到生活安稳了许多。”
“工人基本来自周边的村民,平均月收入6000元,最高的有9000多元。”常国峰说。
让更多有前景的项目进驻乡村,是当地政府主抓的方向。
在营盘镇盐灶村的阳雀湖辣椒项目大棚里,即使是冬春时节,辣椒已挂上枝头,色泽饱满。
该项目于2023年10月落户铁山港,其种出的辣椒皮薄肉厚、椒香浓烈,在市场上十分受欢迎。项目负责人介绍,目前基地种植的辣椒面积330多亩,通过打造稳定的价格、品质和数量,实现种植效益最大化。种植季,基地亩产能3500多公斤,辣椒价格稳定在每公斤20元左右。当地150多名村民在基地务工就业。
目前,铁山港区已培育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共6家。2024年还通过农业招商引资共签约包括南康镇果蔬种植基地、南康镇果蔬种植、营盘镇生态养牛全产业链等13个项目,总投资达9.28亿元。
为让特色产业带动村民增收,铁山港区推广“企业+基地+群众”“公司+村集体+农户”等多种利益链接模式,努力实现农业发展、农民就业、企业盈利的共赢局面。
荒地变绿地 资源变资产
走进营盘镇白龙社区的一片田地,“铁牛”正在地里犁地,为接下来播种做准备。眼看这片盐碱地有起死回生的希望,村民们心里乐开了花。
“之前太阳暴晒后,干硬的土地上会泛着白花花的盐渍。”营盘镇负责农业项目的干部回忆治理前的场景,心有感触。
铁山港区沿海乡镇不少田地遇到海水倒灌,导致出现盐碱地的问题。为此,该区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推动盐碱地集中治理,不仅解决村民无法自己治理盐碱地的难题,还助他们增收。
2024年,铁山港区与北京一公司签订协议,在白龙社区、火禄村等5个村委进行盐碱地综合利用试点项目建设,开展“田箐+主粮”和改良土壤实验。目前已在白龙社区推动盐碱地治理328亩,预计将完成1000亩盐碱地治理利用。
土地流转与土地治理双管齐下,让荒地生机重现,成功吸引了一批产业进驻。
“我们正在开展‘水稻+反季节小龙虾’种养,在保证稻田生态发展、粮食稳产的情况下增加水产品的收入,提高了稻田的经济收益。”营盘镇塘仔村稻虾综合种养项目负责人介绍。
得益于300多亩流转土地,塘仔村有了肉牛养殖基地。这里,一头头体型硕大的肉牛在圈舍里悠闲地吃食。“我们主要养殖品种是西门塔尔牛,现存栏约230多头,出栏肉牛110多头,近期每头屠宰肉牛的市场价在1.3万元左右。”塘仔村肉牛养殖基地负责人熊辉表示,“不仅基地获得发展,每年可让村集体经济增收土地租金40多万元。”
荒地变绿地,资源变资产。为做活土地流转文章,铁山港区成立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工作领导小组,到村到户宣传,引导农民有序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同时,集体经济组织通过统一规划整理,小块并大块等开展土地流转,放活土地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2024年,铁山港区新增农村土地流转3007亩。
深耕海洋牧场 筑牢“蓝色粮仓”
春节前,正是金鲳鱼销售的好时节。在铁山港区金鲳鱼深水抗风浪网箱养殖基地,这里的金鲳鱼也迎来大丰收。
“这些年,铁山港金鲳鱼品牌打出来了,市场更大了。”负责人李勋翔介绍,该公司拥有深水抗风浪网箱约110口,2024年养殖金鲳鱼约1000万尾,产量约400万公斤,主要销往国内及东南亚市场。深水网箱养殖效率高,铁山港区将其作为海洋渔业生产发展的突破点,引导传统木质网箱不断升级转型,扩大深水抗风浪网箱建设规模。
铁山港区海洋局局长林胜峰介绍,该区累计通过招拍挂方式为15家企业提供深水抗风浪网箱海域28宗共8200亩;累计建设不同周长的深水抗风浪网箱370口。目前,深水网箱养殖金鲳鱼年产值6亿元以上。
一年之计在于春。当前,铁山港区渔业部门积极引导养殖户早做谋划,更新养殖模式,提升养殖技术,发展现代渔业。
目前,铁山港区拥有工厂化养殖车间2万平方米、小拱棚5050亩、陆基圆池469口。2024年,该区水产品总量22.3581万吨,同比增长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