畴田沃野绘丰景 耕海牧渔奏欢歌
近年来,铁山港区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推动“三农”工作的强大“引擎”,聚焦“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乡村振兴总要求和五大振兴具体路径,擦亮特色农业“金字招牌”、挺进深海深耕“蓝色良田”、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提高乡村治理能力水平,奋力书写“业兴村美民富人和”的乡村振兴时代答卷。
特色产业 引领乡村振兴新征程
走进营盘镇红沙田高位池对虾养殖项目,放眼望去,虾塘连连,村民们撒料后将捕虾网从水中捞起,一只只活蹦乱跳的斑节虾跃出水面。
“项目首茬斑节虾今年七八月上市了,按照每公斤60元、亩产达2000公斤计算,亩产值约12万元。现在我们正在加紧改造项目的高位池,陆续投放第二茬虾苗。”项目经理瞿锦锋介绍,项目计划投资2000万元,养殖规模240亩,年产值可达3000万元,带动周边农户就业50人。目前,项目已完成投资938万元,已建设高位池150亩,配套建设碱淡供水系统、增氧系统、尾水处理系统、视频监控系统,可实现规模化、智能化养殖南美白对虾和斑节虾。
具有丰富养殖对虾经验的营盘镇白龙村养殖户关银钦,是对虾产业发展受益者之一,自从该项目落地营盘后,他便在“家门口”做“上班族”。“以前自己养虾,风险大,现在项目上班,我就只管养好虾,领工资、拿绩效。”关银钦笑着告诉记者,入职以来平均月薪酬近7000元,首茬斑节虾丰收上市后还领到了1.2万元奖金。
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关键。近年来,铁山港区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因地制宜,持续拓展乡村特色产业,牵住产业兴旺“牛鼻子”,积极开展定向招商、精准招商,引进了一批适合本土发展的特色农业项目、龙头企业。截至目前,铁山港区已签约南康镇果蔬种植基地、营盘镇生态养牛产业链、营盘镇“阳雀湖辣椒”二期、铁山港善水集约化生态养殖及技术推广基地等11个项目,累计总投资7.75亿元,现已落地建设项目4个,共完成投资总额3301.45万元,为铁山港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能。
挺进“深蓝” 奏响“耕海牧渔”新渔歌
金秋时节,贝肥鱼鲜。位于铁山港区海域的海上养殖基地,北海金不换水产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不换公司”)3000亩海田喜迎丰收,渔获刚回港靠岸就被客商抢购,争“鲜”发往全国各地。
“凭借良好的海域环境,基地生产的象鼻螺、金鲳鱼等品质和口感皆上乘,市场反响很好,不愁销路,还没等上市,各地的客户已经提前下好订单。”金不换公司负责人金朝焕说,今年中秋国庆双节,基地的贝类海鲜迎来了采收上市的“黄金时节”,象鼻螺等各类贝类的日均销量超过1000公斤,金鲳鱼订单达25万公斤。预计今年海洋贝类和海产鱼类产量可达50万公斤,产值可达3000多万元。
“海上良田”喜获丰收,养殖“芯片”功不可没。海洋种业,是海上养殖业发展的“芯片”,是保障“蓝色粮仓”的关键。走进金不换公司育苗基地,一排排整齐的大水池里游动着各类鱼苗。
“公司先后繁育出珍珠、象鼻螺、沙包螺等6个珍稀经济贝类品种以及石斑、珍珠斑、金鲳鱼等鱼类品种,年培育各种贝类5亿粒,培育鱼类种苗达500万尾。”金朝焕自豪地告诉记者,作为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设在广西唯一的成果转化基地,该公司聚焦优质、高产、抗病、抗逆的鱼、虾、贝等海水养殖新品种创制及转化应用,攻关突破种业“卡脖子”关键技术,获多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成果。目前,公司已建立集育苗、养殖、销售、旅游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吸纳村民就业百余人。
近年来,铁山港区依托得天独厚的海洋生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全力推进海域出让确权、制定针对性扶持政策、有效管控海洋综合秩序等工作,不断加快渔业转型升级步伐,通过深耕深水抗风浪养殖、发展工厂化育苗、智能化生态繁养及深入实施种业振兴等多措并举,加快发展现代特色海洋渔业,加快建设“蓝色粮仓”,奏响现代“耕海牧渔”新渔歌。今年1至8月,铁山港区水产品总量17.16万吨,同比增长5%。其中,海水养殖11.751万吨,同比增长约5.2%;淡水养殖0.45万吨,同比增长约1%。
多元共治
绘就乡村治理新“枫”景
“本以为我们的地租要打水漂了,现在一分不少地要回来了。”9月26日,铁山港区营盘镇石村村委316户2000余名村民3年地租共计274.68万元悉数发放到手,了却了村民心头的“烦心事”,石村村民陈明盛乐呵道。
2016年2月4日,石村村委10个村民小组316户村民共计1090亩土地,租赁给鑫润丰公司作为光伏发电及现代化农业生产基地建设用地,后该公司又转租给广西睿威新能源投资有限公司,租金3年一付。此前租金一直如约给付,然而,2021年至今年的租金却迟迟未兑现。村民多次围堵睿威公司交涉,均未能解决。无奈之下,村民们今年5月底到铁山港区社会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服务中心求助。
“绝不能让增收的好事,成了群众的‘烦心事’。”区农水局、区司法局、营盘镇在中心共同接访群众,区委政法委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推动该事项解决,督促、协调发放土地租金,直至9月26日租金陆续发放到村民手中。
“我们以区矛调中心‘一站式’解纷平台为依托,推动政法等23部门资源、专业力量入驻中心,健全综治中心信访接访、调解、诉讼服务、法律咨询、心理疏导等功能,实现群众解纷一站式受理、一平台调度、一揽子化解、一体化服务、一张网共治”。铁山港区委政法委负责人介绍,自中心成立运行以来,不仅有效促进了基层社会矛盾纠纷的诉前化解,而且在铁山港区平安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自今年4月18日中心实体化运行以来至10月24日,共受理登记群众来访133批635人次,累计受理各类纠纷278件,调解271件,7起还在办理当中,办结率达97.48%。
近年来,铁山港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坚持把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实战化运行作为强化基层治理能力的重要抓手,助力建设平安铁山港、法治铁山港,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2023年度,铁山港区群众安全感满意度达99.09%,位列全市第一;社会安全稳定动态考评工作位列自治区第五,2021年、2023年连续两次获评“平安广西建设活动先进县(市、区)”。
聚力民生 写好温暖民生答卷
“我现在在村里‘上班’,负责村道保洁,收入‘稳定’,种地、顾家都没耽误。”看着自己打扫一新的村道,李琼全表示,现在生活很知足。
52岁的李琼全家在铁山港区南康镇扫龙管村,是位单亲妈妈。目前女儿在念初中,李琼全因患病需常年用药,无法外出务工,两人生计全靠低保及务农收入,生活难以为继。2023年,村里通过乡村公益性岗位政策为她安排了乡村保洁的工作,李琼全成功就业,过上了“工薪”生活。虽然每月1200多元的工资不高,但稳定的收入给了她和女儿的生活带来了希望。
公益小岗位,撬动民生大实事。今年以来,铁山港区把乡村公益性岗位作为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的重要抓手,统筹用好用足公益性岗位惠民政策,紧扣各村实际所需和脱贫劳动力就业需求,精准对接,托底安置脱贫劳动力在“家门口”实现就近就地就业,有效激发内生动力,切实拓宽增收渠道。目前,铁山港区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253个,安置脱贫劳动力(含监测对象)253人,发放吸纳脱贫劳动力社会保险补贴151.01万元,惠及脱贫劳动力167人,稳稳兜住了困难群众的“幸福底线”。
拓宽渠道,带动就业。铁山港区积极拓展就近就地就业渠道,强化与产业企业对接合作,收集企业用工需求,举办各类线上线下招聘会,开展“点对点”送工服务,加强就业指导,落实各项就业扶持政策,促进脱贫劳动力就近就业,有序组织脱贫劳动力外出务工,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安置无法外出就业的脱贫劳动力就业。截至目前,铁山港区举办各类线上线下招聘会27场次,提供9400多个岗位,其中脱贫劳动力现场招聘会提供5700多个岗位;派出11辆专车“送工”331人。此外,截至目前,铁山港区县域内劳务补助已审核通过1004人,已发放金额169.26万元;跨省就业一次性往返交通补助已审核通过411人,已发放金额17.33万元。
开展培训,提升技能。铁山港区结合市场需求和脱贫劳动力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培训计划,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增强脱贫劳动力就业竞争力。今年以来,铁山港区累计举办电工、保育员、西式面点师等培训班27期,1012人参训,其中脱贫劳动力参训193人次,累计落实就业技能培训补贴114.86万元、职业技能鉴定补贴15.87万元。
落实“计划”,推动帮扶。铁山港区通过宣传动员、摸清帮扶底数、落实帮扶政策等举措,推动“雨露计划”工作走稳、走实、走深。目前,该区2024年“雨露计划”毕业生183人,已实现就业153人(其中升学参军41人)。该区还协助企业开设专班招聘,推送有就业意愿的低收入脱贫户和未消除风险监测对象名单给企业,引导发动脱贫家庭毕业生参加,目前已招收玖龙纸业(北海)有限公司造纸学徒培训班1个班3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