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突破濒危物种尖鳍鲤人工繁育技术 助力生态与种业双振兴
近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水产引育种中心成功突破濒危物种尖鳍鲤规模化人工繁育技术,于今年4月孵化出10万尾鱼苗。这一成果填补了区域技术空白,为广西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及平陆运河工程生态修复提供了重要支撑。
尖鳍鲤(俗称“海鲤”),属鲤科鲤属,主要分布于海南万泉河及广西钦州茅尾海的半咸水河口狭小水域。因其生长快、肉质优、适应性强,被视为水产养殖的优良育种材料,具有极高经济与科研价值。然而,受栖息地退化、外来物种入侵及人类活动影响,其种群数量锐减,自2012年起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连续列为濒危物种。
科研团队通过对钦州原生地水域资源的深入调查,持续保护性地收集驯养尖鳍鲤野生个体,相继攻克亲鱼培育、催产孵化等难题,实现其规模化人工繁殖。此次突破不仅为种质资源保护注入新活力,还为平陆运河工程对尖鳍鲤原生栖息地可能造成的生态扰动提供协同保护机制——通过人工扩繁与增殖放流,维持种群数量,实现“原位+迁地”双轨保护。
该成果是《尖鳍鲤淡化驯养扩繁研究》项目的关键进展,未来将进一步完善繁育体系,扩大苗种产能,推动“繁育—养殖—增殖”全链发展。中心计划联合相关部门适时开展生态放流,年内投放鱼苗重建种群,并深化与重大工程生态治理体系的衔接。
中心负责人表示,通过尖鳍鲤等特色鱼类的保育技术突破,正探索构建“生态修复—资源保护—种业振兴”的立体发展模式,努力为南方生态屏障建设、乡村振兴及水产种业创新提供“广西方案”。
工作人员捕捞尖鳍鲤亲鱼,为人工繁育做准备
工作人员对尖鳍鲤雌鱼进行挤卵,开展人工授精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