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支持IPv6
当前位置:农业技术推广专栏>>文件通知

自治区农业技术推广站关于印发2025年广西水稻增密增穗技术要点的通知( 桂农技发〔2025〕14号)

2025-03-19 09:30     来源: 广西农业技术推广站
【字体: 打印

各市、县(市、区)农业技术推广站(中心):

为推进广西水稻增密增穗三年行动和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落实落地,现将《2025年广西水稻增密增穗技术要点》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当地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技术推广站

2025年3月19日

2025年广西水稻增密增穗技术要点

一、优化品种搭配,防范寒露风影响

选用株高适中、抗逆抗倒、适应性强、丰产性突出的品种,早稻突出选用高产兼顾优质的品种,中稻突出选用高产优质兼顾再生能力强(利于蓄留再生稻)的迟熟品种,晚稻突出选用优质兼顾高产的品种;中低产田以穗粒兼顾型品种为主,高产田以大穗型品种为主。为有效防范寒露风危害,桂南、桂中、桂北双季稻区早稻、晚稻品种生育期相加应分别控制在250天、240~245天、225~230天范围内,桂南稻作区早造宜选用生育期130天以内的品种,晚造宜选用生育期120天以内的品种;桂中稻作区早造宜选用生育期125天以内的品种,晚造宜选用生育期115天以内的品种;桂北稻作区早造宜选用生育期115天以内的品种,晚造宜选用生育期110天以内的品种。

二、适当增量匀播,提高抛秧育秧质量

(一)适当增加秧盘数。桂南稻作区抛秧选用434孔秧盘45~50盘/亩,353孔秧盘50~55盘/亩;桂中稻作区抛秧选用434孔秧盘50~55盘/亩,353孔秧盘55~60盘/亩;桂北稻作区抛秧选用434孔秧盘50~60盘/亩,353孔秧盘55~65盘/亩;高寒山区抛秧选用434孔秧盘50~55盘/亩,353孔秧盘55~60盘/亩。

(二)适当增加播种量。杂交稻用种量早造桂南稻作区1.1~1.75公斤/亩、桂中稻作区1.3~2.0公斤/亩、桂北稻作区1.5~2.2公斤/亩、高寒山区1.6~2.5公斤/亩;晚造桂南稻作区1.0~1.5公斤/亩、桂中稻作区1.2~1.6公斤/亩、桂北稻作区1.3~1.8公斤/亩、高寒山区1.5~2.0公斤/亩;中稻桂中稻作区1.4~1.8公斤/亩、桂北稻作区1.5~2.0公斤/亩、高寒山区1.6~2.2公斤/亩。常规稻用种量早造桂南稻作区2.2~2.5公斤/亩、桂中稻作区2.5~3.0公斤/亩、桂北稻作区2.6~3.2公斤/亩、高寒山区3.0~3.5公斤/亩;晚造桂南稻作区2.0~2.5公斤/亩、桂中稻作区2.2~2.8公斤/亩、桂北稻作区2.5~3.0公斤/亩、高寒山区2.6~3.0公斤/亩;中稻桂中稻作区2.2~2.5公斤/亩、桂北稻作区2.5~2.8公斤/亩、高寒山区2.8~3.0公斤/亩。

(三)配套使用壮秧剂。配套应用壮秧剂或旱育保姆播种。使用壮秧剂的,按照每张秧盘10~15克的用量将壮秧剂与适量的细泥或泥浆拌匀,撒满或灌满秧盘,然后播种;使用旱育保姆的,按照一袋旱育保姆350克拌稻种1.0~1.2公斤的比例,先将浸好沥至不滴水的稻种倒入瓷盆(水桶等)中,然后慢慢加入旱育保姆,滚动包衣,直至旱育保姆全部包裹在种子上,晾干后播种。

(四)防护育秧,适龄移栽。春季播种后集中育秧和温室育秧或大棚育秧,或搭盖小拱棚防寒育秧,晚稻播种后要覆盖无纺布或遮阳网防雨防晒和防鸟防鼠。适龄抛栽:早稻秧龄20~25天,晚稻秧龄15~20天。在叶龄3.5~4.5叶时移栽。移栽前5天要施好“送嫁肥”,移栽前3天要施好“送嫁药”。

三、工厂化集中育秧,突出培育机插壮苗

(一)适当稀播。播前做好晒种、选种、消毒、浸种、催芽等工作,种子齐芽后抢时播种。适当稀播,增加硬盘使用量。机播播种量:杂交稻75~100g/盘,常规稻100~125g/盘,机插秧盘用量桂南稻作区20~22盘/亩、桂中稻作区20~23盘/亩、桂北稻作区22~25盘/亩、高寒山区25盘/亩,每亩增加2~3张硬盘。

(二)培肥苗床。工厂化育秧所需营养土要根据基质类型准备,目前生产中主要有专用育秧基质、旱地土(堆沤有机肥拌匀)和泥浆3种,提倡使用专用育秧基质,便于机械化流水线作业。对基质育秧,按照产品说明使用。对旱地土育秧,要选择肥沃疏松、无杂物、病菌少,pH值在5.6~6.5的弱酸性土壤做营养土。肥力较差的育秧基质、自备营养土应适量添加有机肥或三元复合肥以及多效唑、壮秧剂、旱育保姆等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泥浆育秧,宜在播种前1~2天先培肥泥土。

(三)适期播种。根据气候条件、种植制度、品种生育期等合理确定播期。对保温育秧,播种期要求日平均温度稳定超过12℃。对大型拱棚集中育秧,播种后棚内温度保持在25℃~30℃,2叶1心期以后开始炼苗。对基质与旱地土育秧,播种摆盘宜采用流水线机械装土、播种,选用性能优良的播种机械,做好播前调试工作并精确计算每盘播种量,播种底土厚度控制在2厘米左右,覆土厚度控制在0.3~0.5厘米,注意防止失水死苗。对泥浆育秧,如使用复合肥及壮秧剂的秧床,宜在摆盘后直接装入未经培肥的泥浆土(注意清除石块、稻茬等杂物),待泥浆沉实后精量播种。

(四)培育壮苗。早稻采用大田育秧炼秧的,将机械化播种的秧盘移至秧田后需覆膜严实、防风保温。采用大型拱棚集中育秧的,须保持秧床与秧盘内床土湿润,贴紧秧床。注意水肥管理。待秧苗长到2.5叶时开始炼秧壮苗。同时要做好病虫害防治。适宜机插秧龄:早稻15~25天,晚稻12~20天。

四、提高整田质量,合理增加抛插密度

(一)提高整田质量。整田时要做到同一田块高低差不超过3厘米,水田表面泥水融合软活,下部土团较大,暄松,通气性好,要求田面平整、土壤膨软、土肥相融、无杂草残茬、无大土块。同时耙田应做到在保证整平度的前提下,达到上细下粗的标准,既要保证插秧质量,又要增加土壤的孔隙度。机插秧或抛秧田应在抛插前1~2天整好田,沉浆后再插(抛)秧,根据不同土壤类型确定沉浆天数和栽插方式,土层深厚的水田要沉浆2天以上,沙壤土质的水田沉浆1天,机械插秧的沉浆天数2天以上,做到无水层抛插,确保插(抛)秧深度控制在2厘米左右,争取更多的低位分蘖成穗,促进大穗。

(二)合理增加插秧密度。因地制宜采用不同的抛插规格或密度,抛插秧后注意查苗补缺,防止漏秧缺苗或漂秧死苗。要在传统种植密度的基础上,适当提高插(抛)秧密度,增加高产所需的基本苗数(杂交稻桂南稻作区每亩增加0.1~0.5万蔸、桂中稻作区每亩增加0.1~0.6万蔸、桂北稻作区每亩增加0.1~0.5万蔸、高寒山区每亩增加0.2~0.6万蔸;常规稻桂南稻作区每亩增加0.1~1.0万蔸、桂中稻作区每亩增加0.1~0.8万蔸、桂北稻作区每亩增加0.1~0.6万蔸、高寒山区每亩增加0.2~0.6万蔸),确保每亩有5~6万基本苗数,为后期形成充足有效穗数打下基础。

1.塑盘抛秧。早、晚稻:从南至北种植密度逐渐增加,未达到种植密度的,杂交稻抛秧密度桂南稻作区提到1.6~1.8万蔸/亩、桂中稻作区提到1.8万蔸/亩、桂北稻作区提到1.8~2.0万蔸/亩、高寒山区提到1.8~2.2万蔸/亩;常规稻南稻作区提到1.8~2.0万蔸/亩、桂中稻作区提到2.0万蔸/亩、桂北稻作区提到2.0~2.2万蔸/亩、高寒山区提到2.2~2.4万蔸/亩。

2.机械插秧。常规稻:早稻、晚稻建议桂南稻作区采用30cm×14cm、30cm×16cm、25cm×16cm或25cm×18cm的机插规格、桂中稻作区采用30cm×12cm或30cm×14cm的机插规格、桂北稻作区采用30cm×16cm或30cm×16cm的机插规格、高寒山区采用30cm×16cm的机插规格。杂交稻:早稻、晚稻建议桂南稻作区采用30cm×16cm、25cm×16cm或25cm×18cm的机插规格、桂中稻作区采用30cm×14cm或30cm×16cm的机插规格、桂北稻作区采用30cm×14cm或25cm×16cm的机插规格、高寒山区采用30cm×16cm的机插规格。一季稻:建议采用30cm×14~16cm的机插规格,每亩基本苗6万苗左右。

五、强化田间管理,促进分蘖成穗

(一)科学管水。做好分厢栽培,以水调气,促进水气平衡,确保植株健壮生长。厢宽3~5米,抛插前或抛插后开好厢沟、十字沟和四周排水沟,做到内外沟系配套,能灌能排,够苗前湿润灌溉或薄水灌溉,每亩达到目标穗数的80%(开始封行时)开始露晒田,控制无效分蘖。幼穗分化至扬花期浅水灌溉,灌浆结实期干湿交替。收割前7~10天排干田水。

(二)科学施肥。运用我区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成果,结合水稻品种的需肥特性,采用有机肥与无机肥相结合、氮磷钾肥配施、补充中微量元素。基肥提倡选用配方肥为主加单质肥配合,追肥选用单质肥。推广采用机插秧侧深机施底肥和蘖肥,实现施肥插秧一体化。

1.配方肥推荐。推行水稻测土配方施肥,基肥推荐采用N-P2O5-K2O为12-5-8,15-6-9或相近配方的配方肥。

2.总施肥量。根据目标产量确定适宜的施肥总量。无农家肥或没有足量农家肥的,应适当增加化肥用量。

目标亩产稻谷450~550公斤的稻田,亩施腐熟农家肥500公斤以上、氮肥(N)10~12公斤(相当于尿素21.7~26公斤),磷肥(P2O5)4~6公斤(相当于含P2O516%的钙镁磷肥25.0~37.5公斤),钾肥(K2O)8~10公斤(相当于氯化钾13.3~16.7公斤)。

目标亩产稻谷550公斤以上的稻田,亩施腐熟农家肥500公斤以上、商品有机肥100~200公斤,氮肥(N)11~12公斤(相当于尿素24~26公斤),磷肥(P2O5)5~7公斤(相当于含P2O516%的钙镁磷肥31.2~43.8公斤),钾肥(K2O)10~12公斤(相当于氯化钾16.7~20公斤)。

3.施肥比例。氮肥:基肥占30%、分蘖肥占40%、幼穗分化肥占20%、粒肥占10%;磷肥:基肥100%;钾肥:基肥占60%、分蘖肥占40%。

4.注意事项。一是适当增施硅肥提升水稻的抗倒伏能力。可在施用水稻返青肥时每亩施用1公斤的含硅苗床调理剂,可有效促进水稻矮化壮秆,提高水稻抗倒伏能力。二是土壤pH5.5以下的酸性田,适当隔年亩基施50公斤左右的石灰或碱性土壤调理剂。三是缺镁田块亩基施8~10公斤农用硫酸镁,缺锌田块亩基施农用硫酸锌1~2公斤。四是冬季种植绿肥、马铃薯以及种植蔬菜的稻田,早稻施肥量要适当减少。五是常年实行秸秆还田的田块,钾肥施用量可适当减少15%~20%左右。

(三)科学防治病虫害。综合应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控、生物防控、生态调控、化学防控措施,综合防治病虫草鼠螺害,减少病虫危害损失,实现减损保穗保产提产。以稻飞虱、稻纵卷叶螟、水稻钻蛀性螟虫、稻瘟病、水稻纹枯病、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稻曲病等为主攻对象,加强监测调查,因地制宜采取“抓重点兼一般”“治小(田)保大(田)”“治上压下”“压前控后”“治虫防病”的策略,在优先应用生态调控、生物防治、理化诱控等绿色防控措施的基础上,根据植保部门病虫监测,严格实行达标防治,科学安全使用高效低风险农药,大力推进绿色防控与专业化统防统治融合实施,全力抓好水稻中后期重大病虫防控,严防迁飞性、流行性重大病虫害暴发成灾。同时,密切监测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白叶枯病、稻胡麻叶斑病、稻橙叶病、稻蝗、跗线螨、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稻瘿蚊等局部突发性、暴发性、灾害性病虫发生发展动态,及早采取预防和控制措施,科学预防和适时应急防治,减少病虫危害损失,实现控害保产、减损保穗和减药增效。

(四)大力推广“一喷多促”提高结实率。以“强化肥剂调控、促进灌浆结实,增加抗逆抗倒”为目标,以“促穗增粒重”为核心,兼顾抗逆性提高,因地施策,根据不同长势,分区域,将叶面肥、调节剂、抗逆剂等混合喷施,实现促壮苗稳长、促灌浆结实、促抗逆性增强、促单产提高。水稻抽穗扬花结束后,在灌浆初期用“叶面肥+植物生长调节剂”混合液喷施1~2次(参考配方:纯度99%的磷酸二氢钾100克/亩+赤·吲乙·芸苔或芸苔素内酯,也可以选择纯度99%的磷酸二氢钾100克/亩+其他植物生长调节剂),促进灌浆鼓粒,提高结实率和增加粒重。

    访问统计 | 站点地图

    注:本网为政府公益性网站,转载文章是为“三农”提供免费信息咨询。如所转载文章的作者或单位不同意转载,请与我中心联系。
    主办: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 电话:0771-2182500、2182501
    承办: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信息中心 电话:0771-2182857
    地址: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青秀区青山路8号(530021)

    桂ICP备19006652号 网站标识码:4500000028
    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04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