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支持IPv6
当前位置:农业技术推广专栏>>文件通知

自治区农业技术推广站关于印发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试验示范技术指导意见的通知(桂农技发〔2023〕3号)

2023-02-03 10:30     来源: 广西农业技术推广站
【字体: 打印

各市、县(市、区)农业技术推广站(中心):

扩种大豆油料是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是其中的重大技术措施。2022年我区示范推广面积超过20万亩,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我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的本地化任务依然十分繁重和十分迫切2023年,全区各地需要大力开展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试验示范,集成、完善适合我区不同区域推广应用的高产高效配套技术措施,为我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进一步提供技术支撑和科学依据,确保我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稳产增产高效。现将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试验示范技术指导意见印发给你们,请各地结合实际切实做好试验示范工作。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技术推广站

202323


2023年广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试验示范技术指导意见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是落实国家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的重大技术措施,2022年在全国推广应用超过1500万亩,在我区示范推广面积超过20万亩,取得了较好的稳产增产成效,但由于该项技术在我区大面积示范推广时间短,高产高效配套技术措施不够完善,增产增收增效潜力有待进一步挖掘提升,十分迫切需要全区在2023年加大力度开展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试验示范。为做好2023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试验研究和示范推广,加快组装集成、配套完善适合不同生态区域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现提出2023年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试验示范技术指导意见,请各地因地制宜组织开展试验研究和示范推广。

一、搞好适宜品种的引进筛选

目前我区较大面积示范推广的紧凑型玉米品种较少,各地要从与我区玉米生态条件相似的云贵川渝等地区引进株型紧凑、粒型为硬粒型或半硬粒型品种进行观察试种,考察其适应性、抗病性和产量表现,重点筛选出一批适合当地种植的株型紧凑、株高中等、耐密抗倒、耐旱耐涝的高产抗病品种并加快示范推广。从2022年生产实践来看,我区大面积示范推广的半紧凑型或平展型玉米品种,因其植株高度、叶片长度和宽度、叶片侧伸角度、叶片弯曲部位和角度等对大豆均有不同影响,各地要加强田间观察和对比测量,分析、研判和筛选出既适宜当地群众种植习惯,又适宜带状复合种植的半紧凑型或平展型玉米品种。在没有摸清最适宜当地的主导品种之前,建议试验示范推广青青700、宜单629、迪卡011、百玉525、万川1306等品种。

带状复合种植大豆要筛选耐荫、早熟、株型收敛、有限结荚习性、抗倒耐旱的高产抗病品种。各地可从广西农科院经作所或华南农业大学等单位引进桂春15号、桂春8号、华春8号、华春6号、桂春豆106、桂春豆108、桂春豆111、桂夏3号、桂夏5号、桂夏7号、华夏10号、华夏22等品种与当地农家品种(如六月黄、八月黄等)进行品比试验,筛选出适合当地气候条件、有较大增产潜力、有较大消费市场、适合带状复合种植的大豆主推品种。在没有明确最适宜品种之前,建议试验示范推广桂春15号、桂夏3号、桂夏5号等品种。

二、试验确定适合当地的技术模式

各地应根据当地生态气候条件、自然资源禀赋、生产条件及机械化水平等,开展适宜当地的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行比试验。可开展行比为2:2(种植2行大豆、2行玉米)、3:2(种植3行大豆、2行玉米)、4:2(种植4行大豆、2行玉米)、3:3(种植3行大豆、3行玉米)、4:4(种植4行大豆、4行玉米)、6:4(种植6行大豆、4行玉米)等行比配置试验。

行比配置设置应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1、玉米种植密度达到3000/亩以上,大豆种植密度达到6000/亩以上;

2、每个生产单元2.4米,包含玉米带(包沟)、大豆带(包沟)两部分;

3、玉米带内小行距40,大豆带内小行距30

4、玉米带、大豆带作物之间的间距60

根据2022年生产实践经验,建议各地以大豆玉米行比为3:22:23:3模式为主导开展试验示范,适当试验示范4:24:46:4等模式。为方便窄幅履带自走式大豆收获机或者全喂入谷物联合收获机作业或年内换茬轮作复合种植,建议3:3模式玉米带、大豆带均设计为1.6米宽,每个生产单元3.2米(两个相邻生产单元玉米与玉米之间间距2.4米);4:4模式玉米带、大豆带均设计为2.0米宽,每个生产单元4.0米(两个相邻生产单元玉米与玉米之间间距2.8米)。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在我区可实行一年两茬,有间、套种两种模式,各地可因地制宜开展春玉米复合间种春大豆、秋玉米复合间种夏大豆间作种植以及净作春玉米复合套种(净作春玉米先间隔带状套种夏大豆、春玉米收获后接茬种植秋玉米)、带状换茬套种(复合春玉米换茬套种夏大豆、复合春大豆收获后套种秋玉米)、带状不换茬复合套种(复合种植春玉米、春大豆分别接茬种植秋玉米、夏大豆)试验示范,探索、总结出适合当地群众种植习惯、有利于高产稳产的春玉米、春大豆、秋玉米、夏大豆复合种植配置模式。

三、开展对比试验摸清最佳种植密度

在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下,大豆、玉米不同品种、不同行比、不同种植密度对植株生长发育、相互影响和产量、产值、效益影响很大,建议各地根据玉米、大豆不同品种类型、行比配置、种植规格开展有针对性的种植密度对比试验研究,重点开展不同株(穴)距密度对比试验,摸清适合当地主导品种、主推模式的最佳种植密度。

大豆玉米行比2:2模式。按每个生产单元2.4米设置,其中玉米带(包沟)1.2米、大豆带(包沟)1.2米。玉米带双行单株种植,每穴播种2粒、定苗留1株,小行距40厘米。半紧凑型、平展型品种,面上示范推广建议株距设置为18厘米(种植密度3080/亩),试验对比研究建议设置为14厘米、16厘米、18厘米、20厘米、22厘米等多个处理。紧凑型品种,面上示范推广建议株距设置为1416厘米(种植密度34703960/亩),试验对比研究建议株距设置为10厘米、12厘米、14厘米、16厘米、18厘米等多个处理。大豆带双行双株种植,每穴播种23粒、定苗留2株,小行距40厘米。面上示范推广建议穴距设置为1618厘米(种植密度61606940/亩),试验对比研究建议穴距设置为12厘米、14厘米、16厘米、18厘米、20厘米等多个处理(55509250/亩)。

大豆玉米行比3:2模式。按每个生产单元2.4米设置,其中玉米带(包沟)1.2米、大豆带(包沟)1.2米。玉米带双行单株种植,每穴播种2粒、定苗留1株,小行距40厘米。半紧凑型、平展型品种,面上示范推广建议株距设置为18厘米(种植密度3080/亩),试验对比研究建议设置为14厘米、16厘米、18厘米、20厘米、22厘米等多个处理。紧凑型品种,面上示范推广建议株距设置为1416厘米(种植密度34703960/亩),试验对比研究建议株距设置为10厘米、12厘米、14厘米、16厘米、18厘米等多个处理。大豆带3行双株种植,每穴播种23粒、定苗留2株,小行距30厘米,最边两行大豆离沟边10厘米。面上示范推广建议穴距设置为2022厘米,每亩种植密度75708330株,试验对比研究建议穴距设置为16厘米、18厘米、20厘米、22厘米、24厘米等多个处理。

大豆玉米行比3:3模式。按每个生产单元3.2米设置,其中玉米带(包沟)1.6米、大豆带(包沟)1.6米。玉米带3行单株种植,每穴播种2粒、定苗留1株,小行距40厘米。半紧凑型、平展型品种,面上示范推广建议株距设置为1820厘米(种植密度31203470 /亩),试验对比研究建议设置为14厘米、16厘米、18厘米、20厘米、22厘米等多个处理。紧凑型品种,面上示范推广建议株距设置为1618厘米(种植密度34703900/亩),试验对比研究建议株距设置为12厘米、14厘米、16厘米、18厘米、20厘米等多个处理。大豆带3行双株种植,每穴播种23粒、定苗留2株,小行距40厘米,最边两行大豆离沟边20厘米。面上示范推广建议穴距设置为1820厘米,每亩种植密度62406940株,试验对比研究建议穴距设置为14厘米、16厘米、18厘米、20厘米、22厘米等多个处理。

大豆玉米行比4:4模式。按每个生产单元4.0米设置,其中玉米带(包沟)2.0米、大豆带(包沟)2.0米。玉米带4行单株种植,每穴播种2粒、定苗留1株,小行距40厘米。半紧凑型、平展型品种,面上示范推广建议株距设置为1820厘米(种植密度33303700/亩),试验对比研究建议设置为14厘米、16厘米、18厘米、20厘米、22厘米等多个处理。紧凑型品种,面上示范推广建议株距设置为1618厘米(种植密度37004160/亩),试验对比研究建议株距设置为12厘米、14厘米、16厘米、18厘米、20厘米等多个处理。大豆带4行双株种植,每穴播种23粒、定苗留2株,小行距40厘米,最边两行大豆离沟边20厘米。面上示范推广建议穴距设置为1820厘米,每亩种植密度66607400株,试验对比研究建议穴距设置为14厘米、16厘米、18厘米、20厘米、22厘米等多个处理。

大豆玉米行比4:2模式。按每个生产单元2.7米设置,其中玉米带(包沟)1.2米、大豆带(包沟)1.5米。玉米带双行单株种植,每穴播种2粒、定苗留1株,小行距40厘米。半紧凑型、平展型品种,面上示范推广建议株距设置为1516厘米(种植密度30803290/亩),试验对比研究建议设置为10厘米、12厘米、14厘米、16厘米、18厘米等多个处理。紧凑型品种,面上示范推广建议株距设置为1214厘米(种植密度35204110/亩),试验对比研究建议株距设置为10厘米、12厘米、14厘米、16厘米、18厘米等多个处理。大豆带4行双株种植,每穴播种23粒、定苗留2株,小行距30厘米,最边两行大豆离沟边10厘米。面上示范推广建议穴距设置为2628厘米,每亩种植密度70507590株,试验对比研究建议穴距设置为22厘米、24厘米、26厘米、28厘米、30厘米等多个处理。

四、加快推进全程机械化促生产转型升级

加强与农机技术推广部门的合作,探索适合我区带状复合种植的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建议各地利用现有的或计划引进、添置的作业机械,开展人工播种、手推式播种器播种、同机播种、异机(单体机)播种等不同播种方式对比试验,比较不同播种方式漏种率(缺苗率)、播种深度、出苗率、田间长势和生产效率、生产成本以及产量、效益等,筛选出适宜本地的种植模式、种植方式与机械机具的最佳配套组合,为加快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推广提供参考依据。

开展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机械化作业对比试验,要着眼于耕、整、种、管、收、运全程机械化,不能仅限于播种环节的一次性机械化作业。田间布局要综合考虑行比配置、机械作业线路和耕种管收运全程机械作业要求,既要设置好转弯、掉头的地方,又要按照整地起畦、播种施肥、中耕培土、施药除草、收获运输等生产环节机械作业的要求调整好生产单元的设置,玉米带、大豆带宽度和玉米、大豆的行距、株(穴)距以及两个作物之间的间距等要复合技术模式的要求。

建议各地按照当地生产主体现有各种机械作业动力牵引的拖拉机的轮距(前轮距、后轮距,为前轮、后轮两个轮胎中点之间的距离)大小设置每个生产单元的宽度。玉米带、大豆带等带宽设置,有利于上半年和下半年换茬轮作复合种植,建议各地积极试验探索。如东风DF504-16轮式拖拉机,其前轮轮距为1.2米,后轮轮距为1.11.4米,把后轮轮距调整、固定为1.2米,实现前、后轮轮距相同,玉米带设置为1.2米,大豆带设置为1.2米,每个生产单元即为2.4米。东方红MF604旱田型轮式拖拉机,其前轮、后轮轮距均为1.3米,则把玉米带、大豆带均设置为1.3米,每个生产单元即为2.6米,然后调整种植行距、株距或穴距,使之符合带状复合种植的密度要求。

收获环节,各地要积极引进或调配适合当地田间作业需求的窄幅收获机具进行试验试用或改进,考察其生产效率、适用性、种植大户接受程度等。建议有条件的地方,要积极引进外形宽度只有1.42米的金达威4YZP-2C自走式玉米收获机(山东省莱州市金达威机械有限公司生产)、宽度1.5米的刚毅GY4D-2大豆联合收割机(四川刚毅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研制)、宽度1.6米的久保田4LZ-1.5A8PRO318Q)全喂入履带收割机〔久保田农业机械(苏州)有限公司生产〕、宽度1.65米的沃德4YZ-2B型自走式玉米收获机(河南沃德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生产)、宽度1.85米的德阳金兴4LZ-1.2全喂入联合收割机(安徽全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制造)等进行示范推广。

五、优化肥料运筹方案保单产促增收

带状复合种植玉米需肥量应与净作(或称单种、净种)相当,要保证单株施肥量与净作玉米单株施肥量相同,密集种植的1行玉米的施肥量就要相当于常规单作种植相对比较稀疏的2行玉米的施肥量。我区带状复合种植玉米一般要求亩施纯氮15~20公斤,氮磷钾平衡施肥(N:P2O5:K2O=1:0.5:0.8~1.0),折合亩施15-15-15三元复合肥100~120公斤或尿素30公斤、过磷酸钙30~40公斤、氯化钾25~30公斤。由于各地的气候环境、土壤肥力水平和群众耕种习惯等有较大差异,建议各地按高产田、中产田、低产田三种类型田块进行总施肥量的试验,可设亩施纯氮12公斤、14公斤、16公斤、18公斤、20公斤、22公斤、24公斤等多个处理。另外还要积极开展不同生长时期肥料运筹方式的对比试验和增施钾肥、后期追施中微量元素肥料试验以及缓释肥施用量、施用方法对比试验等。肥料运筹可设基肥(包括底肥、种肥,下同):攻杆肥(78展开叶时施):攻苞肥(大喇叭口时施)=70%:10%20%60%10%:30%50%:20%:30%40%:20%:40%50%:10%:40%等多个处理。积极摸索总结出最佳、最优化施肥方案,确保带状复合种植玉米高产稳产。

带状复合种植大豆可以少施或不施氮肥。一般要求低肥力地块每亩施纯氮3~5公斤,中高肥力地块每亩施纯氮2~3公斤。各地要按低产田块、中产田块、高产田块三种类型或低产田块、中高产田块两种类型开展氮肥施用量对比试验,可设亩施纯氮2公斤、3公斤、4公斤、5公斤、6公斤和空白对照等多个处理。另外还要按照大豆不同生长时期开展肥料运筹对比试验,或者开展根瘤菌肥、硼肥、锌肥拌种试验及后期追施微量元素肥料对比试验,创新摸索提高带状复合种植大豆结荚率、增加结荚数量和提高百粒重的肥料运筹方法。

六、积极探索安全高效杂草封控对策

2022年调查情况看,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田块杂草防除面临较多问题,对玉米大豆生长和产量效益产生较大影响。各地要严格遵循化学措施为主,其他措施为辅,土壤封闭为主,茎叶喷施为辅,科学施药,安全高效的杂草防控原则,确保复合带状种植落实一块成功一块。

各级农技推广部门要联合当地植保部门、科研教学单位或有一定科技实力的农资企业积极开展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苗前苗后化学除草相关试验研究工作,积极探索适合当地的简便、高效、安全的杂草防除方法。要优先选择芽前土壤封闭除草,减轻苗后除草压力,苗后定向除草要注重治早、治小,抓住杂草防除关键期用药。

播后芽前封闭除草试验建议用在大豆、玉米上共同登记的金都尔等精异丙甲草胺与噻吩磺隆等搭配组合进行封闭除草对比试验。

苗后除草要优先选择同时登记在大豆和玉米上的除草剂,当地没有此类除草剂供应的,要联合相关部门、相关企业加快引进试验示范。玉米除草剂试验可在玉米3~5叶期,杂草2~5叶期,开展噻吩磺隆(唑嘧磺草胺)+氯氟吡氧乙酸与其它除草剂对比试验。大豆除草剂试验可在大豆2~3片复叶期或3~5片复叶期,开展精奎禾灵+氟磺胺草醚(灭草松)与其它除草剂对比试验。此外还可以开展化学除草与地膜覆盖、秸秆覆盖等控草对比试验。

七、摸清化控防倒安全有效施用量

2022年的调查对比分析,由于带状复合种植大豆受光环境较差,与净作对比,植株高度显著增加,普遍增高50%以上,容易徒长倒伏,各地要高度重视化控防倒对保产促增收的重要性。

一般要求对肥水条件好、有旺长趋势的大豆,在分枝期或初花期选用在大豆作物上已登记的植物生长调节剂进行喷雾,如10%多唑·甲派等。也可在试验示范基础上选用5%烯效唑等药剂。建议各地分不同类型田块开展多唑·甲派5%烯效唑、多效唑等药剂施用量、施用时期对比试验,摸清适合当地的、安全有效的施用量和使用方法。可以设多唑·甲派施用量55/亩、65/亩、75/亩、85/亩、95/亩或5%烯效唑300倍液、400倍液、500倍液、600倍液、700倍液、800倍液、900倍液和分枝期、初花期、盛花期各喷施13次多个组合多个处理。

与净作相比,带状复合种植对玉米株高的影响不大,一般情况下不需控旺防倒。但对水肥条件较好、株型比较高大的玉米品种,可在7~10张展开叶时亩用健壮素2030ml兑水1520公斤喷施控制高度。不同类型田块健壮素使用量有所不同,建议各地因地制宜开展不同用量、不同施用时期的对比试验研究,明确不同时期、不同类型地块的最适宜用量和防控办法。

八、突出重点抓好病虫绿色防控技术研究

玉米生长发育期以防治玉米螟、纹枯病、大小斑病、锈病、草地贪夜蛾、茎腐病为主。各地可根据当地病虫害发生危害情况,联合当地植保部门、科研院校和相关企业有针对性的开展不同药剂、不同用药量、不同药剂搭配组合、玉米不同生长时期喷施等的对比试验,摸索总结出安全、高效、快速的防治方法和防控对策,为指导面上示范推广提供科学依据。草地贪夜蛾可以选择甲维盐、阿维菌素、白僵菌、绿僵菌、核多角体病毒、苏云金杆菌、苦参碱等低毒低残留农药,在低龄幼虫期喷洒玉米心叶、雄花和雌花等部位,在高龄幼虫期,选择茚虫威等低毒高效杀虫剂防治。

大豆作物登记农药品种较少,各地可在试验示范基础上科学选用未登记药剂进行试验对比。施用化学药剂要严格执行农药安全使用操作规程,注意合理轮换用药。斜纹夜蛾、卷叶螟等食叶类害虫防治,可开展2.5%高效氟氯氰菊酯乳油、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康宽)等不同药剂及剂量对比试验。豆荚螟、大豆食心虫等虫害防治,可开展2.5%溴氰菊酯、20%杀灭菊酯乳剂等不同药剂及剂量对比试验。

九、做好试验测产、总结及技术集成示范

各地要加强试验组织,落实试验地点和技术人员,科学设计试验,抓好整地、播种、施肥、除草、病虫防治、化控、收获等关键时期田间管理,做好试验田间观察和数据记载,收获期要组织专家进行测产验收,认真做好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等数据整理分析,形成试验总结,2023年筛选出1~2个适合当地大面积推广的模式,组装配套适宜的大豆玉米品种、田间配置、机播机收、高效施肥打药除草等技术,实现玉米不减产,增收一季大豆的目标。

    访问统计 | 站点地图

    注:本网为政府公益性网站,转载文章是为“三农”提供免费信息咨询。如所转载文章的作者或单位不同意转载,请与我中心联系。
    主办: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 电话:0771-2182500、2182501
    承办: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信息中心 电话:0771-2182857
    地址: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青秀区青山路8号(530021)

    桂ICP备19006652号 网站标识码:4500000028
    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04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