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9日清晨7时,在浦北县官垌镇垌口村,养殖户黎振和杨德生在鱼池上撒开渔网,随后深入清凉的水中,一步步拉起渔网。随着渔网收紧,数十条生猛的大鱼接连跃出水面。霎时,银鳞闪烁,水花四溅。
“这条鱼至少14公斤!”黎振一把抱住一条拼命扭动的大草鱼笑着说。不到2个小时,他们就从这150平方米的水池里捞起60多条、总重约400公斤的官垌鱼。这些“水中珍品”随后被转移至清水池暂养,待排净肠胃,次日一早便会充氧装袋,奔赴广东市场。
水池中央,一台蓝黄色的增氧机正嗡嗡作响。“以前下雨,出水口容易堵住,造成鱼群缺氧,需要冒雨涉水过来疏通,水深还危险。”黎振掏出手机,点开微信小程序,点击按钮,增氧机顿时水花喷涌,为水池增加氧气。“现在动动手指,就能远程管理鱼塘,再也不用蹚深水疏通增氧了。”
官垌镇家家引山泉、砌小窝、养“官垌草鱼”。清代起,当地人便利用终年不断的山溪,在房前屋后、田头地角挖窝引水,投喂草料,“小窝养大鱼”的传统由此延绵至今。一条官垌鱼从鱼苗养到六七公斤出塘,得花三四年。黎振经营的8个水池,一年能带来8万多元收入。
在官垌镇上的鱼王山庄收购点,工人们正把成品官垌鱼过秤、装袋、充氧、加冰。“按发货距离进行不同的技术操作,这鱼能在袋子里存活15—68小时,方便长途运输。”收购点负责人庞祖焱介绍,如今官垌鱼的销路早已不止两广,北京、上海、四川的订单越来越多。中秋临近,收购点已备好400多条鱼,提前一周供应市场,每公斤售价达52元,依旧供不应求。
山泉潺潺,鱼窝安宁。目前,官垌草鱼已成为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价值11.96亿元,名气越来越大。不仅是官垌镇核心区,全县6个乡镇共1.2万农户都发展起官垌鱼这项特色产业,年产量1.5万吨,产值达3.8亿元。
从六万大山深处的山泉窝,到全国百姓的餐桌,一条条鲜活的官垌鱼,不仅游出了特色产业的新路径,更绘就了一幅生生不息、灵动鲜活的乡村振兴画卷。
桂ICP备19006652号 网站标识码:4500000028
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0464号